书籍 文学理论今解的封面

文学理论今解

刘阳

出版时间

2016-08-31

ISBN

9787567553057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文学理论日益发展的今天,理解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创作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文学理论今解》以其系统性和实用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理解文学世界的窗口。它不仅适合文学专业学生和研究者,也能帮助普通读者更好地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刘阳,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他出版了5部个人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荣获教育部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成就。
推荐理由
《文学理论今解》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文学理论教材,通过精炼的章节总结,将复杂的文学理论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不仅涵盖了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还结合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文学理论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 文学专业学生和研究者,特别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基础的读者。 - 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作家和爱好者,希望从理论层面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 对文学批评感兴趣的读者,希望通过学习文学理论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 所有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书籍脑图
目录
绪 论
一 理论的本义
二 从天真性到建构性
三 文学是一种活的思想方式
上 编 天真的文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清楚。章节后的问题很棒!我得批判我自己……老是心里想着:这书挺好,我会看第二遍。笔记就因此鸽掉,看书也越来越快,慢下来思索的少。👩🏻‍💻还因为每天PDF看到最后,调成最大的字都看不清了…🦐的边缘。真的好奇别人怎么学10-12h的😭
作为已经结课的研二生,书中知识性内容基本掌握,同议异议吸收都自有分寸。但作者举重若轻的写作风格不能不让人产生好奇,博学多识无可置疑,不谦虚的讲,虽不全面,但我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还是有一套识人方法的,作者所引用来源足以证明其深厚而犀利的学术天赋(不是某些学者装点门面)让我不适应的是,也许看惯了国内乏乏无奇的教材和另一种虽聪明但沉溺于炫技卖弄的主体性大爆炸,第一次见到作者这样既有灵气,又能克制住任何一种倾向,如此圆滑地贯通专业与通俗,既不袒护精英,亦不独尊大众,其治学的儒雅风范令我愕然。尤其很多点都和我平日所惑高度重合!能力、良心之作,严谨、公道。目前我打算现象学做学问,西马入世,至于作者“文学地做理论”融合之境界,还需修炼多年。 作者贯穿始终的人小于世界观与语言精巧连接,头脑清醒,令人发指。
语料详实,有血肉生气。基于“建构”的文学立场,有观点锐度,对其他人文社科门类的视角或材料引用似多于其他一般教材。逻辑缜密,整体发展出一种高度自洽的犀利话术。但有关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评介,不知是限于篇幅结构或是整体的话语风格,略显语焉不详。倒也像歪打正着,有点庖丁解牛的微妙姿态。
知网显示被引用了两次呢
过誉。本书可又名:文学理论小说解。因作者博论缘故,偏向在小说。课后问题很多经不起推敲,当作学术训练题目做一下可以,但也有好题目。书单同理,讨厌的同时又有发现。唉。多想阎嘉老师编完全本文学理论教材。 很多知识明显不足。
本书的基本论述思路是,以“语言学转向”后的当代理论为主轴,围绕既往理解文学的“天真性”和当下发展而来的“建构性”两种范式,将“天真性”以“建构性”的视野重新理解,从而把握文学的各个基本问题。就“天真性”而言,围绕“说”与“在”之间的关系,讨论文学的显现、表现和再现功能,以此关涉叙事、抒情、想象和语言;就“建构性”而言,则以当代左翼思想为根基,讨论文学与政治、女性主义、文化研究、阐释学、后理论等问题。 本书的主要优点在于:其一,在有限的篇幅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有强烈的学术史意识;其二,问题导向,以文学的各个面向引导读者思考,而非灌输;其三,直击学术前沿(后理论等),思想新锐;其四,思考题和推荐阅读对于拓展视野而言非常有用。 我愿称本书与汤拥华老师的《文学批评入门》为文艺学界最佳入门教材。
文艺学教材,最容易写成众手拼凑的多人署名之作,而本书首先的优点无疑贵在独著,思路一以贯之且推进到底,全部章节观点都有机融合在一起,没有拼合的痕迹。应该提倡这样的独立撰著。
写得很不错的一部文学理论新教材,自出机杼而同时适应各种教学体系的一般需求。建议能否在下编中再考虑增设一章“文学与图像”,因为图文关系显然也是当今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正在面对的时代论题,这里可以写成图文并茂的理论分析形式。
审美和思想价值兼具,当做研究生教材或者本科拓展阅读挺好,本科入门的话可能有点儿太深入了。
迥异于一般的文学理论教材,跳出文论历史性书写的窠臼。尤其从天真性和建构性两个方面考察文学理论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视角。表述十分考究,学理性十足,是一本进入文论学习的必读书目。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