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的封面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格兰特·威金斯 杰伊·麦克泰格

出版时间

2017-02-28

ISBN

9787567556584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绪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的是英文版understanding by design。Eessential questions的前篇。详细讲了以enabl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有些啰嗦,读的过程我需要不断回顾、提炼,才不至于lost在繁杂重复的那些细节里。细节需要具体实践中再参考。
长句的严谨回答才是理解的证据;误解存在讨论价值,帮助我们避免专家盲点;注意关注内容标准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真正的理解包括进阶的六个层面: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基于理解的六个层面提出的问题很重要
本书最大的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分别是“理解”、“逆向设计”和“实践智慧”,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本书都对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值得一看。
事实上,我(们)写教案,虽然多为样板,但也都是从教材分析到教学目标到重难点评估,进而去设计如何突破重难点的,如果这就是本书推崇的“逆向设计”,那我确实也难以想象不以这种方式设计的教学是如何设计以及进行的。换句话说,本书给我一种自设靶子自己打的感觉。当然你要说实践会有偏差,那不也是毫无疑问的吗?这也确实是我应当反思的,例如写完教案之后,我的幻灯片确实反而变得随心所欲了。本书有一点做得确实不错,那就是对飘渺的“理解”加以界定并进一步分层次,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应当随时(以“六侧面”)评估学生的“理解”,并加以整合。然而事实上除了自创新词(“洞察”“神入”???),没什么高明之处。本书内容和豆瓣评分都严重注水,所以打个2星解解毒。可以只读最后的术语表。
是一本好书,把自己很多零散的想法打通了。
读起来感觉很有道理,奈何才疏学浅,很多内容还没理解,还要继续探索实践中的运用
这本书放在书架已经一年,连续看了两遍之后仍有很多不能领会的地方,还需要经常翻看。作者们首先关注的视角是学生的视角,从追求学生理解这一最终目标分析理解的六侧面,再从理解的证据一步步设计学习活动,很多内容具有启发性。大概念、基本问题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不能完全依照。还需要继续学习、领会
一边大骂翻译和编辑,讲understanding的书却不从读者角度考虑,啰嗦冗杂;一边大赞好书好书,疯狂吸收养分。
其实最有价值的是模板,方向对了,剩下的就是实践的事了。更为琐碎的概念和理解只有在实践中掌握。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