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的封面

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

陈乐民

出版时间

2017-04-01

ISBN

9787567560109

评分

★★★★★
书籍介绍

大家小书,漫谈欧洲启蒙精神,探索欧洲公民社会,反思东西文化差异。

启蒙主义者总是在自我批判,在公民社会中起了很大作用。就此意义而言,启蒙永远没有结束。

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陈乐民

当一切变得费解时,人们往往借助恐怖和暴力重新建立一种制度,这当然是与启蒙和公民社会的原则背道而驰的。当他们无法理解社会时,全社会都是敌人。——史傅德

这本书在欧洲的历史语境和在中国当下现实这双重语境下讨论欧洲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使得本书既充满着历史的视野,又带有思想的透视和现实的观照,这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具有一种昭示性意义。阅读这本书让人总是觉得思想扑面而来,犹如一个睿智的长者在叙述一段逝去的历史,在凝练流畅的言说中包含着对人深切关怀的生命跃动,充满了智慧的哲理与思想的启迪。——李宏图

本书再版了陈乐民先生晚年的两本学术随笔《启蒙札记》与《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欧洲著名历史学者史傅德教授的对话录)。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在西方文明史中,作者特别关注启蒙精神怎样在西欧以及北美萌芽、生长和铺开,而了解启蒙精神有助于理解欧洲公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反思中国的启蒙。同样,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作参照,有些欧洲历史的特性便容易忽略。在对谈中,两位学者的批判与反思贯穿了欧洲内战、市场经济、宗教改革、民族主义、教育、革命、理性、传统、政党、欧盟建设等诸多话题,时时激起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本书语言平易近人,是了解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进程的通识读本,从中可以看到老一辈学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尽思索与追问。

陈乐民(1930—2008),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前欧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欧巨变和欧洲重建》《战后英国外交史》(主编并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编并主要撰稿)、《欧洲文明的进程》《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20世纪的欧洲》《欧洲文明十五讲》《莱布尼茨读本》《文心文事》《徜徉集》《陈乐民文集》(九卷),以及译作《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马勒伯朗士著)等。

史傅德(Fred E. Schrader,1948— ),原籍德国,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欧洲近代史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复辟与革命:1850-1858马克思的手稿》《奥古斯特·戈山与法国大革命》《莫斯科审讯的社会史》《...

(展开全部)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启蒙札记
前言:“启蒙”札记 /5
一 何谓启蒙
讲一点18 世纪以前的历史 /1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份启蒙精神宣言书,内容十分精彩。
后半本启发更多,其中史傅德谈话很严谨——典型德国学者口吻: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每一段的信息量很大,即使翻译回中文也得慢慢读。
陈乐民:我经过几十年的反思,只弄明白一个简单而明确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
读的是老版。这个时代的启蒙仍未完成,澄清了很多偏见。
每一个学者的头脑里都有一座图书馆,聊起欧洲的历史与思想信手拈来,但终究斗不过时间:“不料近两年来,我的耳朵更聋了,身体每下愈况,已经不可能进行那样的对话了。”中国有一大批学者在病榻之下心怀国运,远离闹市钻进故书堆,冷静地远眺好几百年前的社会,笔下有岁月的沉重。公民社会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甚至血腥的发展过程,不是人们拍拍脑袋想象出来的。中国不会靠努力而形成公民社会,而启蒙不能停歇,
可能是札记、对话的形式,感觉思想跳跃,相对散一点,不及陈先生的其他著作
“干货”很多,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具有深度和灼见。“启蒙思想”已经不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了,但本书很适合作为初步了解启蒙思想和公民社会的著作。
老人家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与西方绚烂的人文思想相比,西方之外的世界实在太过苍白,对于中国,短暂的启蒙过后依旧陷入混沌,数千年的匮乏传统难以扭转。
启蒙可太重要了 就像越长大越喜欢鲁迅一样。第一部分启蒙札记学到了很多 尤其是关于欧洲启蒙历史的叙述 算是启蒙101吧。第二部分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 我 读不懂…终究距离这个领域还有点距离。小白开拓视野ing
东西方在思想觉醒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历程上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差别。是沙粒构成了沙漠,我们要做有灵性的沙粒。我们要永远思考,协调,关心哲学和智慧,要求权利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