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四种分叉的封面

四种分叉

赵汀阳

出版时间

2017-04-18

ISBN

9787567563124

评分

★★★★★
目录
导论 为存在选择问题
第一章 时间的分叉
第二章 意识的分叉
第三章 道德的分叉
第四章 智能的分叉
用户评论
地铁上的哲学书
读了一半,弃之
第一章时间的分叉最🈶️意思,后三章可不读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本书是他撰写的一部认识论的作品,虽然叫四种分叉,但实际上是根据时间、意识、道德和智能四个角度来分析人的自我意识和意识模拟,这本书其实是可以跟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结合起来阅读,其实就知道赵汀阳并非关门造车,事实上是在对李泽厚的认识论进行批评,并在基础上,建立起以认知和自我反思为基础的新认识。当然,这点上,他的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都有,但是都是点到即止,即本体与分析手段,都要基于人的自我意识和意识分析工具。最后关于智能的反思,其实是对于前三者的反诘,既然认识和思想来自于人类的生命有限性的自我意识萌发,那么人工智能显然,无论从时间和本体上都很难建立起来人类自我认知,那么这种意识如何模拟出来。当然,这个反诘并非有力,只是提供了一套思辩的对象。
HQLibrary
分叉,小径分叉的花园,无数分叉的未来与无数分叉的历史,意味着无限可能性。四种分叉就是从四个方面探讨可能性的哲学(以可能性为对象的哲学,区别于必然性的哲学,其实也是左翼的哲学) 在时间的分叉上,未来是主体的一个界限,意向性面对未知的未来,任何一个可能的未来都有机会被选中。 在伦理的分叉上,不存在绝对无条件的伦理规范,伦理规范是敞开的,电车难题狡猾之处在于封闭了伦理的分叉,只留下功利主义算法。 在智能的分叉上,人工智能的局限在于,AI只能“重复”,不能“生成”(德勒兹语),即它们不能去思考和质疑无限性,整体价值观和可能性问题,没有提出和质疑规则的能力,可以说,人工智能的脑子没有分叉,只有必然。
前两篇比较有意思
形而上学的小谈 隽永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