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的封面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

[法] 雅克·勒高夫

出版时间

2017-12-31

ISBN

978756756755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历史是否有必要进行分期或断代。勒高夫从自己的对于中世纪史的研究出发,认为中世纪有必要与“文艺复兴”时期分别开来,长期以来他们之间所重叠的那一部分即15世纪史应该归属于中世纪的范畴。面对全球化思维,以及世界通史的研究倾向,勒高夫坚持要对历史进行分期,这样做能更好地让我们认清一种文明自身的发展轨迹、演变过程。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 1924—201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自1969年起担任《年鉴》杂志主编之一,并逐渐成为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他长期供职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在那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西欧中世纪史学者。勒高夫一生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三十多本专著,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其中,《中世纪的知识分子》(1957年)、《炼狱的诞生》(1981年)、《圣路易》(1996年),均已成为中世纪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深刻影响了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

目录
前言 /1
序 /1
第一章 旧的历史分期 /1
第二章 中世纪的较晚出现 /11
第三章 历史,教学,时期 /2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薄薄的一本书,法国人所写。作者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但解答得不够有趣,依然是法国中心主义。法国出个布罗代尔是多么的难得啊。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子时期”并不难理解,但是中世纪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就是个很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论断。在勒高夫的速写中,1750-1850消失了。莎士比亚是中世纪人、蒸汽机是新时代我也能理解,但牛顿、霍布斯或者洛克算哪边就说不清了。
一星扣给翻译啦!
正文不到150页的一本小册子,看书名会以为是一部专门讨论历史分期问题的史学史或史学理论专著,但其实只是一本简单的史学随笔。关注的问题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史学分期(例如黑格尔的四阶段论、马克思的五阶段论、沃格林的六阶段论之类),而只是众多史学分期中的一个问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勒高夫认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的断裂被过分夸大了,是被米什莱、布克哈特等史家所建构出来的(虽然这也基本上是常识了),勒高夫会更认同潘诺夫斯基的看法,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所经历的“历次复兴”中的最后一次,换句话说,只是中世纪的一部分;中世纪真正的结束是18世纪中叶。可以聊存一说。书中还讲了一个梗,le goff的意思是凯尔特语的铁匠,哈哈。
意思不大,算常谈。
比起年鉴学派的前辈布罗代尔等人,勒高夫这本里的“长时段”总让人觉得差了那么口气,好像年鉴学派的种种理想总是先勒氏一步跑在材料前,而后者好不容易才气喘吁吁着赶上时,全书也就将近尾声了。不过,在阅读了愈来愈多的历史以后,相较于潘诺夫斯基在过去时代之上立起墓碑的坚定,我越发亲近年鉴学派对绵延的执着。在述说时间、教导他人如何述说时间时,我们难免求助于分期的魔力,然而,当我们真正以人的身份走进历史,断裂与变革便成了童话书上的谎言。唉,可惜最后勒高夫笔锋一转,又写到:真正的剧变不是发生在15世纪,而是18世纪。他(借助前人早已写过千万遍的综述)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融在一起后,最终以18世纪的生产力大发展作结,说:“我们还是给历史分个期吧。”
勒老师是特别好的!le goff那个铁匠的意思笑死了,他真萌..从旧有的分期讲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的产生;提及伴随着历史的学科化与教学倾向,需要对过去进行评估,这就促进了历史分期的道德化;对文艺复兴进行了概念史分析,从最早指文艺上的复兴(崇古)范围逐渐扩大,标志性的是15世纪的诸多新事件;而后对所谓新的地方进行了一一分析,阐述变化在中世纪就已经发生,延续到了之后;新事件的影响力需要时间扩展(如新航路的开辟),淡化节点的决定性;因此所谓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关系,不过是说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诸“重生”的最后一次;漫长的中世纪持续到18世纪中叶,以政治/经济/工业/思想文化等与此前的割裂为代表;连续性与断裂性贯穿历史,长时段的研究不意味着时期的消失。
感觉翻译的一般 不是很好读
可能应该强调,“真正”的历史时期,习惯上讲,是漫长的:历史永远不会静止,所以它是演变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它经历了重生,这些重生或多或少是辉煌的,而它们经常依靠的是充满魅力的过去,这种魅力对于过去来说已经被时光中的人性所证明。但是这个过去只是作为能够让我们迈向新时期的遗产。
从教育、语言、写作、理性、人文主义、宗教、绘画、宗教建筑、音乐、巫术活动等等多方面论证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连续性。论证不深,但颇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