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海德格尔与中国的封面

海德格尔与中国

刘小枫

出版时间

2017-10-01

ISBN

9787567568990

评分

★★★★★
书籍介绍

自1987年《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面世以来,德国哲人海德格尔便持续地被我们所译介、研读,他的思想似乎也“安家落户”于中国了。然而,在着迷于海德格尔思想魅力的同时,我们有无足够的清醒:究竟是哪些理论秉性让海德格尔与中国学人如此一见如故——或者,实际上我们还没好好认清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危险特质?

《海德格尔与中国》一书,是刘小枫多年来思考上述问题的总结之作。在这部富有洞见的作品中,刘小枫以读书札记的形式,细致地向读者揭示出埋藏在海德格尔思想脉络深处的历史主义根基,由此我们也能看到,海德格尔是如何对西方古典思想传统进行拆解、如何成为当今激进政治哲学的一个秘密发祥地。最终,倘若中国思想要有真正的历史性转机,就不得不严肃地告别海德格尔。

刘小枫,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古典学中心主任、“逸仙”讲座教授。“经典与解释”系列书籍主编。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共和与经纶》《百年共和之义》等。

目录
弁言 /1
一海德格尔何时以及如何到中国 /1
1思想解放与理想的冲突 /2
2中国思想的绝处逢生 /5
3伦理学与伦理现象的区分 /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除开翻译作品,刘小枫近年的作品真的朝读书报告体一去不复返。2.一直未能理解刘小枫推崇的静观、永恒的自然秩序、纯美的东西、德性、品质到底是什么?3.一个历史主义的帽子扣上,分析哲学在刘小枫这里就一笔勾销了?这算什么论证?4.博雅本科生这个在最后一章多次出现的哏,实在是无力,不知这个算不算微言大义……5.《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刘小枫仍然是迄今为止我心中最好的刘小枫。
海德格尔对中国危险性这一命题李泽厚早就讲了,只不过刘小枫以海德格尔诗性哲学起家的学者开始告别海德格尔还是有些不真实,但转向施特劳斯更是大错。
海德格尔与中国问题,这个标题还是错误的,应该是海德格尔与历史主义批判,本书的关键问题自然是海德格尔引出的,但是海德格尔并非主要靶子,而是借助韩潮的海德格尔研究,将海德格尔的历史主义问题梳理出来,从而将后现代激进主义的起源甩给海德格尔。因此,本书的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借助韩潮的海德格尔伦理学研究引出海德格尔激进历史主义;后半部分则是对历史主义的代表沃格林、阿伦特以及剑桥思想史学派的历史主义引发的公民哲学,从而激发了当代激进的社会运动思潮。可以说,刘小枫表面是黑海德格尔,但是显然箭靶还是在现代性激进思潮,认为历史主义的公民教育,造成了大学教育的败坏,从而引发出社会各种激进思潮运动。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固然是重申施特劳斯,但是与之前的古今之争还是有所差异,本书中对于哲学与政治之争有更多的着墨
从区分古希腊实践哲学的两条路径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现代性特质(知识的三分实际上在《诗学》中同样出现),而海德格尔正是转换亚氏实践哲学提出更为激进的洞察,再以古典哲人心性吊打理智德性(对自然的不同理解),把海德格尔指向历史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当代祸首。最后回到中国文质之辩,也是点明,古今之争即东西之争。
非常有启发,对于一度迷恋海德格尔的我,是有效的解毒剂。
“宁可跟随施特劳斯犯错,也不跟随海德格尔一起正确。”刘小枫老师的论证我是信服的,但结论实在不敢苟同,特别是完全“反现代”“回归古代”的主张(几乎把前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和很多现代哲学给彻底否定了)。
是对《海德格尔与伦理学问题》一书明褒暗贬的解读,以现代为文、古典为质,引西方的文质之辩,将诞生于马基雅维利时刻的历史主义哲学推到摧毁作为科学的哲学以及废黜对世界的自然理解的风口浪尖,批判阿伦特的“关键时刻”,沃格林的均平原则,渲染海氏对斯宾格勒、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批判,将现代性思想危机之战的原罪卸责于海氏之流的极端历史主义。书中援引两则寓言,分别代表海氏之后的解构形而上学与复兴实践哲学两方面影响。苏格拉底临终前告诫青年哲人“用节制、正义、勇敢、自由和真实来安顿灵魂。”以“自由和真实”置换“虔敬和智慧”,因为彼时他置身城邦的监狱。某客拜访赫拉克利特,见其在火炉旁取暖,踌躇不前,赫氏说“无妨,请进吧,诸神就在这里。”海氏认为哲人的ethos是其留居之地,受“氛围”即民族命运的历史时刻之影响。
是一本狡黠的书,不免有些失真的刻画,却牵带出重要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刘先生特别强调海德格历史主义,现代眼光的一面,是否又恰好打在了施特劳斯的痛处上,政治问题,关于好生活的问题固然是永恒的关切,但这种永恒是否遮蔽了它鲜活而滚烫的一面? 说到底我们有我们的生活。 不过说起来本书确实是好书,可以看到刘先生以其勇气对抗那种对于迷误那种雪崩式的妥协,这也是我们为何不能跟随海德格正确的缘由。尽管上述选择的方式,有待考量,或许它真的是,和施特劳斯一样错误,再次堕入某种自以为高明的迷误。以窄化的视野看待历史。 念及此处,又难免慨叹,骄傲与谦卑,一线之隔。
刘师如果真的没什么想说的,就不用硬写一本精装本的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