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的封面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

出版时间

2018-01-01

ISBN

978756757004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目录
导 言
儿童的价格和价值:一个社会学的视角 005 /
检验市场的局限:儿童的个案 013
1 从愤怒到纪念:儿童生命的神圣化 027
儿童的死:从无奈到义愤 025 /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详细讲了儿童价值随着历史变迁发生的变化,但是为何儿童从“有用有价”到“无用无价”没说出明确清晰的原因,难道这部分不重要吗?
“情感上无价”的孩子正在成为今天中国家庭越来越难以负担的奢侈品……有关儿童的社会价值的共享意义的转变,以及在制度和实践中发生的变化,一直在得到持续的关注和讨论。
个人觉得过度从经济角度去定义一个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修订了有一百多处,为了经济上有价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
整体观点比较容易把握,论证因为材料剪裁得当、分析细腻严密而十分扎实,儿童保险那章出乎意料地有趣,担忧下层阶级父母会为了骗保摧毁自己的孩子,最终被统计证实不过是中产阶级的偏见:劳工阶级父母与孩子的经济纽带很容易导向唯利是图(童工同理)。而儿童神圣这一观念也是从中产阶级向劳工阶级渗透最终实现超阶级的「普遍性」的,买保险是为了得体的死(唉)。每一章都有值得再琢磨的点,但也需看到中国未必会原样经历这个过程,原因还是作者一再强调的文化。最后一章算是总结又非常开眼界,译后记译者的可爱真诚一览无余。总之比国内的儿童研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迷人的历时性分析啊
写得很好……观点也很厉害……但是看起来好累……很感谢前一位读者留下的很多笔记……
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交叉之作在中国孩子从经济上有用到经济上无用情感上无价似乎也在短短两代之内完成了,书中用丰富的例子描述了这种转变,但对于深层的原因似乎没有分析。
3.5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孩子的到来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推荐,《不平等的童年》p243引用。 这并不是我擅长阅读的主题,由于儿童教育类书籍的推荐而阅读。然而本书作者将1870-1930年间关于儿童价值的研究写得通俗易懂,研究的价值不但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反而在100多年后仍然具有启发读者的价值,在回顾这短短60年期间儿童的价值竟然发生了从“无用”到“无价”这样惊人的变化,是我在阅读前从未曾想到的。 建议阅读,选择性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