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的封面

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

[美]列奥·施特劳斯 讲疏

出版时间

2019-07-31

ISBN

978756759108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基于施特劳斯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经典文本研读课程”的讲稿,本次课程讲疏尼采的灵感迸发之作《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可以说,《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的作品意在以平淡无奇的形式清楚地说出《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更高的形式所表达的东西,这些作品包括《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最好和最漂亮的作品,但在尼采本人看来,这本书要比《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低一个水准,仅仅是《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导引。

讲疏者列奥·施特劳斯被认为是20世纪极其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与阐释方法,构成了20世纪解释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他的全部政治哲学研究致力于检讨西方文明的总体进程,强调重新开启古人与今人的争执,并由此审视当代思想的种种潮流。其代表作有《迫害与写作的技艺》、《城邦与人》、《什么是政治哲学》等。

整理者维克利(Richard Velkley),杜兰大学哲学教授。著有学术著作多部,如《卢梭之后:追问哲学与文化》(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论源初遗忘:海德格尔、施特劳斯与哲学的前提》(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中译本参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

译者马勇,山西河曲人,2017年6月取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湖南大...

(展开全部)

用户评论
如果按照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内部的三次浪潮的观点,尼采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开启者,因为尼采在其中形成了政治哲学与理性主义的彻底决裂。这是一种深受历史主义影响的结果。施特劳斯认为尼采试图通过一种超历史整体的自然认知,凭借“新贵族”超人的创造性沉思来克服历史主义。然而在整个过程之中,尼采却依旧与历史主义紧密的缠绕在一起,从而未能真正挣脱历史主义的藩篱。
不敢评价,反正我没看懂。唯一学到的就是未来少部分人为超人,大部分是末人,我觉得这观点有道理。还有人类的三段论,骆驼,负重前行,狮子,反抗,甚至是为反抗而反抗,孩子,创造新价值,挺好。冥冥中想起老子的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不知道尼采听过相应的东方哲学,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思想家讲思想家
施特劳斯指出马克思和尼采的共通点:即对先行筹划的“完成”的坚决否认。 据此,马克思要求一种普遍的秩序力量以挽救可知可见的大多数人在历史中的“消失”,而尼采不认为这种挽救有任何意义——反倒更可能制造出完全的末人的世界。在打破先行筹划后,从“你应该”到“我不愿”再到“我意愿”,超人意志的上升被设定为一个孤独的过程,只有在这种孤独中,超人才能意识到茫茫大海般的偶然性,才能超越乌合之众与平等主义。 在尼采的语境下,马克思的哲学是“沉思”与“创造”的混合物。尼采强调了哲学作为“创造”的产物即“诗”的性质,因此,哲学断然不是简单的自我意识或反思,而是“意志”,这种“意志”不仅试图创造未来,而且强烈地追求支配过去——“时光不能倒流,这便是意志的怨恨”。为此,意志与创造性的哲学被迫不断设定与修正先行筹划。
施特劳斯笔下的尼采,是一个直面现代性困境迎难而上毫不躲避的猛士尼采,为表达方便可以细分两个尼采:看到严重后果而忧心不已的尼采,试图为现代性把脉开出药方的尼采。前一个尼采看到的危机在百年后的今天,很多已经成现实。而尼采所开的方子是否唯一正确,因没有预设标准,无人知道。但尼采面对问题之勇,之诚,足为后世法;思考之深,拓路之宽,必须收获足够敬意(只要不是卖弄浅薄)。阅读本书建议区分两个尼采,建议取其宏旨莫拘泥细节(译文让人焦躁,讲解情景无法复原),建议手边备有钱春绮先生的译文。
梳理了一下思路
一个政治哲学的视野,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