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百年旅馆的封面

百年旅馆

[韩] 林哲佑

出版时间

2019-12-01

ISBN

978756801980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小说用史诗般的笔触聚焦在三个聚集在“百年旅馆”中的人物的身上,用他们各自的故事展现了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济州岛大屠杀、越南战争和光州抗争的韩国的一百年的血泪史。在这百年的沧桑中,饱受冤屈而生不如死的生者,以及无辜丧命、至今仍不甘离去而游荡在人间的冤魂,谁能来抚慰他们的伤痛?作家直面过去,用文字倾诉了往事,他们的故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从这部小说里,我们仿佛听到了来自历史深处、鲜活的生命和我们温热、柔软的胸膛中跳动的心脏发出的低声地呼喊:“勿忘我!勿忘在历史中受难的死者的生者。”

林哲佑,1954年出生于全罗南道莞岛。现任韩信大学文艺创作系教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春日》被称为韩国当代文学的划时代之作。林哲佑善于细致地洞察带有悲剧色彩的韩国近现代历史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冲突,并以史诗般的文字轻柔地抚慰在这个漩涡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的所有伤口。他是一位以“安抚从共同体到个人的各种伤痕的故事”为素材,构筑独特审美世界的韩国当代*代表的重量级小说家。他1981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盗狗贼》,获得了“首尔报新春文艺奖”,从此蜚声文坛。他的作品有:小说集《父亲的土地》《想念的南边》《踏月》(1987),长篇小说《红山,白鸟》《想去那座岛》《灯塔》《春日》《百年旅馆》《离别的山谷》等。他曾获得过“韩国日报创作文学奖”(1985)、“李箱文学奖”(1988)、“丹斋奖”(1998)、“乐山文学奖”(2005) 、“大山文学奖”(2011)等。多部作...

(展开全部)

目录
序曲
第一部:影子的岛
第二部:客人
第三部:那年冬天
第四部:邂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是啊,絕對不能忘掉過去。健忘的人,不會有未來。記住,必須得記住。但是,朋友啊,不要因為那場記憶,讓你的靈魂流血。」書寫過去,也是對生者和死者的尊敬。當苦難的記憶不再成為折磨,那它能化成什麼力量呢?作者往後的作品,會寫這個嗎?我希望能看到。(在這個日子剛好讀完這本書,也挺奇妙的)
开头非常精彩,后面稍显冗余。不过现实残忍的让我不忍逐字逐句读下来。
之前读千明官《鲸》,封底有推荐语“......这几乎就是韩国的《百年孤独》——韩国著名作家林哲佑”,直到读了他这本小说,才体会这“著名”的意思是,“著书”确实是经典,但“名头”就没有一些流行作家响亮了。小说家亲身经历过光州事件,一生作品或多或少离不开光州事件,但这小说不止于光州事件,也不止于济州4·3事件、保导联盟事件、越战老兵后遗症等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献给韩国近百年历史上所有枉死亡魂的镇魂曲,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年旅馆》也是另一部韩国的《百年孤独》。而且,如附录的评论所言,本书的意义或价值并不单单在于它取材于光州事件这一题材,而在于作家本人继《春日》给光州事件在文学上全面平反之后,私人以撕心裂肺地想象之神笔,为生者清算了心里的负债感。中文版这一评论独具慧眼取自诗人南真𧙗评论集,大力推荐
通过满目死状强行虚构的作品。主要内容还是济州岛屠杀,其他诸如越战等题材是个背景板。总的来说不如非虚构的力量。建议只看遭难史部分,可以避免一大群可以营造的死状描写。
补标。
只看了作者这部小说。不知道是作者笔力的问题,还是作者本就只想写一个简单的灵魂洗涤的故事。通篇的神鬼、志怪、还有写生人如何心情痛苦来渲染和铺垫苦难,结果写到苦难时却只是草草带过,不够深刻。一直看下来,不免在想,难道作者只能通过写牛鬼蛇神来表达苦难?豆瓣评分居然还能这么高
第一次读韩国小说就是如此厚重深沉的历史,韩国近代史算得上是历经磨难而焕发生机,也成为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题材。开头魔幻的风格也适合不符人性的惨剧,旧事一遍遍重提,伤疤一次次重揭,平反和赎罪已经不是最终目的,要的是让后人知晓,让青史不成灰。
读一本书的标准就是随便翻开一页,有没有被文字吸引和撞击到,读这本书的序曲就被震惊的愣住。
太痛苦了,整个故事开启于迷雾与恐怖,那些可怖的传说和破碎的记忆。当迷雾散去,那些回忆直冲眼前,无辜的人就这样一个一个消失。就对抗遗忘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讲述。当最后一个幸存者和亲历者离去,也不要忘记那些冤死的亡魂,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看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去查了很多资料,笼统的资料加上小说细腻的描写让人喘不过气。希望人间再无这样的惨剧。
这不是一部读起来很流畅的作品,内容太过沉重,所以需要暂停以求短暂喘息。文中涉及了济州岛四三事件、保导联盟事件、光州事件,将三个悲剧驾于不同年岁的人物,在牵引中使之齐聚影岛。这种反映历史沉重的作品,要处理的命题有二:一是重返历史现场、二是如何看待过去的历史。前者在书中表现得格外详细,家人遇难的场景令我想起《丰乳肥臀》开头。后者在文中是以超现实的形式呈现的,生者的时间与死者的时间,彼此的命运交集,从而互相拯救。 我个人觉得写得很别致的地方,是作者与作家身份的交叉,以及“你”的第二人称的引入,使文章的厚度再次被增加。最后的仪式与各路明星的演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对历史的挥别和狂欢的现实的时空交叠,很美丽。 如何看待过往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主题。希望能看到更为精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