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的封面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法] 米歇尔·福柯

出版时间

2017-04-30

ISBN

9787568904315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批判精神与自我认知显得尤为重要。福柯的作品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如何理解自我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位置。这本书不仅是对福柯思想的深入解读,也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反思。
作者简介
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1926-1984,是后结构主义思想代表之一。他的理论对人文科学影响深远,如知识型、权力、知识考古学等。福柯的代表作包括《古典时代疯狂史》、《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译者潘培庆,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毕业生,对中西哲学和政治文化战略有深入研究,著有《解构中国政治文化战略》等作品。
推荐理由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通过深入探讨批判精神与自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个体与社会、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本书不仅涵盖了福柯的历史-哲学研究,还涉及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经典议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现代思想史的窗口。
适合哪些人读
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感兴趣的读者
对批判精神、自我认知、历史与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读者
教师、学者及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
书籍脑图
目录
目录
总 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序 | 批判和治理如影随形, 自我与技术如水随器
福柯著作名缩写
关于本书的说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好。
很有趣,伯克利的研讨会里福柯自己解释他的考古学和谱系学的关系很受用。前一场的问答部分太尴尬了,看来古今中外的讲座中为提问而提问的人都是存在的。。
福柯坚持认为,“认识你自己”并非古希腊思想的最高表述,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则是“关注自己”。因为大部分自我的技术被纳入到了权威和规训体系之中,因此现代社会“自我的文化”实际上是通过他者强加给自己的。就此而言,自我是历史发展而来的技术处理之物,因而自我无所谓拯救,也无所谓解放,只有去开发自我关系的新类型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像潘老师这样按时交稿的译者,不敢怠慢#下半年还有一本=。=#
顺道读了篇陶东风《启蒙、批判与同时代——对三个理论文本的解读》“无论是盯住黑暗(阿甘本),还是批判(福柯),抑或公开运用理性(康德),其最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什么?对此他们的回答非常一致:不是知识,也不是理性本身,而是勇气。”本书强调对治理的批判: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也就是可用批判态度来对待自己,不把自己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质疑自己,质疑构成自我的原则、方法和代价,把自己当成是一件有待于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而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启蒙的实质就是批判,就是走出不成熟状态的勇气和决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康德)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
主题还是以“自我”进行的批判论述,从西方天主教文化和变革历史中去探讨西方文化几千年的意识变更和批判文化,强调“我”的建构,同时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等观念进行探讨,强调老主题权利意识,入门福柯较为轻松的一本,但对于想得到更多干货或者具体论点的朋友来说会比较失望
(被“什么是批判”所吸引,却觉得“自我的文化”才是读起来趣味盎然…回想起最初遇见福柯时的一问题:我何以成为今天的我?)
硬着头皮看完了,orz。。
福柯个人综述。自我文化部分比较多,具体内容对应自我治理那两本,回归古希腊的传统,书写、记忆、批判、格言式真理、自我审查,这些被拎出来同斯多葛派以及基督教禁欲文化做一种比照,以上统统被纳入自我技术的范畴。结尾简单提了一句存在主义。
啊,准备挥起理论的大棒开始缝合论文。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