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图书
视觉文化的基体
[荷]帕特里夏·皮斯特斯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8-31
ISBN
9787568932318
评分
★★★★★
目录
总序
致谢
绪论
1 世界作为元电影
2 主体性的物质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先读电影1、2,和生产第11辑,再读这本理解会很好入手,但是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这本也没有什么好读的……引入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做比较算是让研究立体化的努力吧 翻译的问题上,就是把“自我持存”都翻译成“坚持生存”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有些例子分析得颇为生动,作者对D&G的理论的运用(或者说挪用?)非常娴熟。 译文文笔通畅,但哲学功底不足,涉及到专业名词就力不从心了,屡屡出错。
视觉成了后面听觉的生成?算是对德勒兹理论的简化使用,在分析维度确实有启发性。德勒兹和加塔利著作的强度和解放力带来一种时代风尚。 解域化运动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进入一个超验的他者,因为所有的装配都是像其他影像一样形成的:他们都虚拟的在记忆中和现实地触动我们现在的感觉,影响我们,感动我们。某种摄影机意识已经进入我们正常的感知,使得我们更容易在时间层之间跳跃,影像包围了我们,我们与影像形成交互,力量、能量、影像中的虚拟现实不一定能被看见,但能被感知,并参与建设主体。
皮斯特斯打通了德勒兹的诸多概念用以分析电影,对于理解运用德勒兹的概念还是挺有帮助的。不过德勒兹的概念的内涵意蕴本就是极为浑厚的,用来分析电影绰绰有余,但如果仅仅是为用而用,理论的意义则完全被消磨了。皮斯特斯说,这种分析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精神分析的视角,未免太过大材小用,甚至有把精神分裂分析囿于与精神分析对立的二元局限里。另,“视觉文化”没有怎么看见,最后一章的声音机器倒是颇有几分听觉转向的意思。作者说,这是视觉文化基体的持续生成,算是把书名圆回来了。
对作者来说,或许是和德勒兹聊电影,对看客来说,更像是建立起通过电影去理解德勒兹的一条路径。看书的过程,又重温了一遍精彩纷呈的电影时代,再看现如今的电影世界,不胜唏嘘。
如果说齐泽克和拉康更愿意用幻想结构安排人的享受与私欲,那么德勒兹更接近斯宾诺莎主义即“人与人的关系应该自然结合,天性不受理性法 制的约束”。我永远忘不了旁人用他那句“弱势种族必须使用强势语言”来解读马华文学,所以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里上架他的《反俄狄浦斯》?
皮斯特斯通过大脑信号取代语言表征本体,内在性平面令虚拟和实在不再对立,《视觉文化的基体》与其说直接来自德勒兹的理论或两卷本《电影》,比如说是德勒兹-加塔利这一生成的创作主体的理论在电影研究上的应用,基于《千高原》的“机器装配”,以及叶尔姆斯列夫的“地层”。每章分别探讨了电影作为生成-少数的可能,对于少数的生成划出逃逸线通往生成-不可感知,且与诸生成处于同一平面。作者有意将其与拉康-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进行对照,后者将电影装置视为幻觉机器。皮斯特斯试图重新将“主体”概念化,不再受凝视的权力所统治,被发明的全新主体理论可以是后人类的,作者反复利用赛博时代的爱丽丝作为喻体,根茎主体终将与哈拉维的赛博格主体相遇。《基体》适合作为导读,特别是从拉康到德勒兹的过渡。但刘宇清对于属于的翻译很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