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论反讽的封面

论反讽

倪爱珍

出版时间

2020-06-01

ISBN

978756903276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反讽从古希腊诞生至今,出现于修辞学、文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迁,主要有转义辞格、美学理论、结构原则、话语策略、文化形态、生存立场。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格,已从语言领域扩展至符号领域,出现于多种文化形态中;反讽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广泛出现于文学文本尤其是后现代文本中,其形成机制有多种,如叙述主体的距离、分层、戏仿、情节模式等。比较中西方文论中的反讽可以管窥两者的通而不同

倪爱珍,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研究员,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现为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叙事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叙事学、符号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陶瓷图像的文学叙事研究”,出版专著《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西方文化中反讽内涵的变迁
第一节 一种转义辞格:古典修辞学的反讽
第二节 一种美学理论:德国浪漫派的反讽
第三节 一种结构原则:新批评派的反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了十数页后赶紧翻后记,果然……
可能相对比较遗憾的是,作者基本没能突破自己老师赵毅衡的解释旋涡的理论框架,还是在这个框框里解释“反讽”的理论力量,多少有些可惜。但是,第一章值得细读,属于非常仔细的文献梳理。反讽是大和小的冲突,在德国浪漫派那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永恒冲突,带来了反讽。因此谢林才需要召唤诗和哲学。但是,到了美国理论家,特别是哈琴和罗蒂那里,反讽成为了共同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这个微妙的变化其实很有时代旨趣的变迁。实际上,罗蒂的很多说法还是有道理。这几天王JU的遭遇,就意味着反讽的背后是有共同体存在的,如果共同体不被认可,反讽本身的合法性会被理解为挑衅。
主要是整理,可以作索引。反讽这个筐子总是还可以装进更多东西。 (在做儒林外史的反讽分析,被助教指出陷入过度解读和疑神疑鬼。如果把关注点放在“存在”上,几乎万物皆可反讽,问题在于存在并不是作品强调的。这里应该是我出的问题。真正的反讽应该是清晰的含混,不随解读的关注点变化而漂移,像是在作者意图向下发展的某一个点上突然松手陷入混沌这样。)
一个文献综述,没引出自己的东西来,写书评的时候读出了作者对反讽精神大线条的赞同,如是罢了。罗蒂那本近期想读。
用赵毅衡先生的符号学思想来研究反讽,对于反讽研究而言,是修辞学研究方向之外的一个突破,很不错的一次尝试。问题在于,书中的例证分析不清楚。
算是合格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