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从古希腊诞生至今,出现于修辞学、文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迁,主要有转义辞格、美学理论、结构原则、话语策略、文化形态、生存立场。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格,已从语言领域扩展至符号领域,出现于多种文化形态中;反讽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广泛出现于文学文本尤其是后现代文本中,其形成机制有多种,如叙述主体的距离、分层、戏仿、情节模式等。比较中西方文论中的反讽可以管窥两者的通而不同
倪爱珍,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研究员,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现为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叙事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叙事学、符号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陶瓷图像的文学叙事研究”,出版专著《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