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的封面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美] 凯瑟琳·麦考利夫

出版时间

2022-05-01

ISBN

9787570321407

评分

★★★★★
书籍介绍
★“最佳美国科学和自然写作奖”得主、畅销科普作家凯瑟琳·麦考利夫经典著作 ★“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科学》《自然》《华尔街日报》专业推荐 ★从生物科学到地缘政治,从人类思维框架到社会文化规范,精彩纷呈的有趣生物,令人信服的跨界研究,见证前沿科学与人类心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政治观念令人激动的交织与碰撞。 ★作者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幽默,将科学研究编织进高潮迭起的故事之中,以高超的叙述方式,带领我们打开寄生世界之门,发现我们身边的隐形操纵者,更新观察世界与人类的视角。 ◆老鼠被寄生后主动靠近猫? ◆被寄生的鱼儿故意吸引天敌注意,毫无反抗被吃掉? ◆你可能变成寄生生物的私人保镖、保姆、司机和仆人? ◆寄生使我们对陌生外来群体产生更多排斥,导致偏见、仇视、种族主义? ◆我们的思想真的由自己做主吗? 寄生生物与宿主已经彼此纠缠斗争了数十亿年。 这些“隐形”的寄生生物是现实世界的魔术师、巫师、脑外科手术大师。它们能够操纵不同的宿主做出大量反常行为:将自己暴露在天敌的视野内,以各种方式牺牲自己,甚至改变自身性别,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不择手段完成自身的进化。 蚂蚁、蜜蜂、老鼠、猫、狗……甚至人类,都处在寄生生物的操纵之下。由宠物传给我们的寄生虫,很可能使我们性情大变,让我们变得鲁莽、冲动甚至精神失常。 在文化层面上,因循守旧、集体主义、政治保守、重视公共卫生的宗教条例……寄生生物也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饮食习惯、择偶倾向、信仰习俗,甚至政府公共政策,渗透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观。 本书不仅是一趟深入寄生生物和宿主内心的冒险之旅,更是一次对寄生与文明关系的深度考察。 凯瑟琳·麦考利夫(Kathleen McAuliffe) 一位获奖无数的美国科普作家,其文章发表在十多本美国国家杂志报刊上,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发现》等,并荣获“最佳美国科学和自然写作奖”。她于2012年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专题文章《你的猫如何令你疯狂》,成为该杂志史上阅读量排名第二的文章。 袁祎 中山大学生物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译有《生命是什么》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寄生虫时髦之前
第二章 搭便车
第三章 行尸走肉
第四章 催眠大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本书不仅是一趟深入寄生生物和宿主内心的冒险之旅,更是一次对寄生与文明关系的深度考察。
一个新的视角。不过,确实有夸大微生物的嫌疑。
挺有意思的,前半部分讲动物寄生虫的部分太精彩,讲人类的部分变成老生常谈的公共卫生史了,最后几页还硬是把话题给扯回来了……
有趣有料的一本关于寄生的科普书,很喜欢前半部分的各种知识八卦,再一次刷新了对许多寄生行为的认知,尤其是狂犬病毒的花边,让我大受震撼! 未来医学或许真的属于微生物学,与这些生物和谐共存才是长久之道,赶尽杀绝的强盗行为应该停一下了,不管是对自然还是对人类自己。寄生让自由意志的存在再次打了个问号,人类追求自我的道路上又多了一块该死的绊脚石。不过,正如后半段对厌恶感的讲述,这些终究可以成为人类的工具,善恶不是寄生所诞生,而是扎根于宿主自身的灵魂之内。
如果本书仅有第七章及其之前的部分,那么它将是一本还不错的科普读物;但是增加了后面几章后,它就变成了非常有野心的科普读物了。如果说前面七章的内容尚遵循较为严格的“相关不等于因果”的科学态度,后面几章介绍的内容掺杂了社会学领域的观点,不可避免的模糊了相关和因果的概念。无论怎么说,从广义寄生虫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是一种有趣有益的思路,但是至少现阶段不能当真。毕竟因果性无法得证。正如作者之后实验,因为仅盯着寄生虫,本书的观点也只是一个狭窄窗口看世界的结果。
寄生虫的部分好有意思哈哈哈哈,后面的就无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