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杀死一座城市的封面

杀死一座城市

[美]彼得·莫斯科维茨

出版时间

2022-06-30

ISBN

9787570325078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全球化浪潮和资本运作的推动下,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这种变革并非总是公平的,它往往伴随着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对城市原有文化的破坏。《杀死一座城市》通过揭示这些城市背后的故事,让我们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中的道德和责任。
作者简介
彼得·莫斯科维茨是一位资深的自由记者,毕业于汉普郡学院和纽约大学新闻研究院。他长期为《卫报》、《纽约时报》、《新共和》、《连线》和《石板》等多家知名媒体撰稿。曾在美国半岛电视台工作,目前居住在纽约。
推荐理由
《杀死一座城市》一书通过深入探讨美国几个主要城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在经历自然灾害和城市变迁过程中的缙绅化现象,揭示了政府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以及缙绅化对城市社区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和城市规划知识,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适合哪些人读
对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历史学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城市发展和社区变迁的普通市民
对城市文化、种族和阶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和居民福祉的人。
书籍脑图
目录
引言
第一部 新奥尔良
第1章 挣扎
第2章 缙绅化如何运作
第3章 破坏是为了重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就挺啰嗦的。对比美国城市的士绅化,中国大城市的翻新建设后果也是一样的,原来的居民被迁走,房价上涨,商业升级,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被迁走居民的住宿环境可以说绝对是提高了。只是新区没有灵魂,烟火气需要慢慢养,养不养得出来还不一定。
田野补充。
读完之后,感觉资本主义民主这路子真野..可以健壮到直到下一次的板块运动。
“在一个不加限制地将房地产作为商品买卖的体系中,缙绅化只是合乎逻辑的正常结果”,在租隙理论之下落后的社区有更高利润的使用价值,他们需要付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为城市谋得更大的交换价值。当城市被当做企业用来经营时,有人会被邀请,有人则需要离开。最有冲击力的案例是新奥尔良,飓风是无数居住者的灾难,却是领导人眼里重建城市、驱逐穷人的一个契机。城市的重生成为日后媒体报道的主流声音和功绩,而曾经迫迁,无力回归的人已然是被大众所遗忘的“美国的另一面”。美国有着黑白种族之分,阶级问题被暴露得更加透彻,切入点明显,而在中国的环境下问题和答案则被埋藏得更深。当我们的大城市正在赴城市资本主义逻辑的后尘,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装修”的时候,西方城市已经在反思缙绅化的弊端,那么我们是否又真正看清了对城市的理想想象?
没有读完,作者试图通过介绍旧金山,新奥尔良,底特律来说明问题,我觉得太重复了。不过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并夸赞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就去看了
啰嗦 大而空 没看完
我的城市缙绅化入门读物,记得以前在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城市化”就是以底特律为例,十几年后再回头看,其实课本里从城市到郊区的模式,就是缙绅化的一部分。再反观自己的家乡,市区里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多的精致小店,越来越少的乡音,是不是我也正在参与着一场家乡的缙绅化?
阅读体验超预期。本书选了四个典型城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来写城市的“缙绅化”,缙绅化这个词由英国社会学家鲁思·格拉斯(Ruth Glass)在1964年提出:一个接着一个,许多劳动阶级的住宅区被中产阶级入侵了。…一旦一个地区的缙绅化过程展开,就会进展迅速,直到多数的劳动阶级居民被迫迁离,而整个地区的社会特性改变。其背后隐含着价值观的区别:城市的发展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还是有利于城市运作和资本谋利。读远方,思当下,城市发展应当尽可能给不同群体留下快乐空间,尽可能让不同社区自由生长,因为城市里最有意思的部分是那些不把人变成钱的事情:多元性别的展现、公园里的免费运动、安心出门夜跑、路边小店的美食、不起眼但只有在足够稠密的城市才办得起来的读者俱乐部或图书馆活动。
在中国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屡见不鲜…各大城市以商圈为中心炒高了地价、房价、租金和其他生活成本,钱流向地方财政、开发商、炒房客的口袋,为光鲜的城市提供基础服务的人却被挤得越来越远,谋生艰难,生活在城市霓虹的暗影下和不会破坏市容的边缘地带。城市化固然有着诸多好处,但是疲于奔命的打工人、为城市提供基础服务的“低端人口”绝对不应被忽视,进步的代价应该被看见、被关注。
算是对美国高昂的房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