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轨道号的封面

中国轨道号

吴岩

出版时间

2020-11-30

ISBN

978757070956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中国轨道号》故事发生在1972年,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要在短期内完成中国轨道号项目,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送上太空。军装所的孩子为此欢欣鼓舞,但又必须守口如瓶。这些从小就立志要飞向蓝天保卫国家的少年,在父母一辈模范的引导下,最终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业,并由此成长为努力、坚守、正直和懂得关爱的年轻一代。而他们所参与的那些发明和发现,不但会让中国人在太空中画出一条自己的轨道,还将会在更多的方面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小说从一群孩子的眼中,观察了中国航天技术在一个独特时代的发展景观,呈现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上升过程的缩影,传递了勇于创新的筑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逐梦精神。

吴岩,首位荣获世界科幻文学领域的重磅奖项克拉里森奖的中国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中国首家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联合创始人;目前中国唯一的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已出版《生死第六天》《心灵探险》等科幻小说,《科幻文学论纲》《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等理论专著。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全国优秀科普奖、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第一章 水系 001
第二章 舱门 065
第三章 飞壑 133
第四章 飘灯 177
后记 251
用户评论
看完感觉年轻了二十岁(非褒义)……赶紧回去读了两篇韩松补一补心理年龄
吴岩《中国轨道号》四人谈:科幻小说的科学、文化与教育价值https://www.sohu.com/a/457050664_748568
分段叙述的过程当中,更多是以孩子的成长视角徐徐展开,在特殊年代进行求真求知的探索,继而上升到爱科学爱真理的层面上,故事本身是少儿化的,并且适合推荐给低学段的孩子进行阅读。
如后记所言,这部作品的重心在怀旧而非展望,在私人体验的陈列而非世界观的构筑。这就是为什么小说虽然选择了一个1972年提前实现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建设和超空间探索的设定,却选择了一个与之距离最遥远的儿童视角,致使读者难以记住这个世界的原因——科学幻想在此仅代表一种对旧日畅想的朦胧记忆,我们甚至很难从隐喻角度去理解它们(老汪的部分好一些)。而如果除却这些景观,四个章节的故事就显得四平八稳了。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私人的小说。有《环形物语》在前,我觉得借科幻来忆往昔的写法还是能做得更好的。
这是唯有中国人才能写出来的科幻小说。这是没有宏大场景的宏大叙事,处处都能感受到祖国和人民的存在。
初读还以为“大考”的宏大叙事会覆盖小说内容,实则并没有,慈母在书的末尾告诉男主,必须执着地忠于自己的梦想。书前引言颇有意味:“每当我怀念过去的时候总是能看到未来的影子,久而久之我终于明白,笔下的故事都只是童年的渴望。”在吴岩怀旧的未来主义写作中,科幻成为与希望一样的,悬在时代上空指向自由的指引。自由意志的真假并不可说,保有稳定心神的小剂量自主性就已足够。
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在孩子们的心中,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知识就是力量,空气中满是躁动,快长大,快长大。大人们总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能亲手创造如科幻般的未来。 这就是我们的童年与少年,我们都曾经生活在《中国轨道号》的世界。
好奇少年的成长,保持童心,保持好奇
可以引申开去谈的、藏在冰川下的概念其实不少,关于人性、关于时代、关于政治。但就从表面去看,同样是一部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启蒙科幻小说作品,关于科学,关于想象,关于成长。
以童年的“我”为视角展开的故事,还挺有代入感,那种对未来和宇宙充满好奇感不正是“童心”所驱。关于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或许是不一样的世界的描写让人觉得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要保持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