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电影中的奴隶的封面

电影中的奴隶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出版时间

2022-09-29

ISBN

9787572013836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真实”vs“虚构”

★电影提出了怎样的历史问题?

★新文化史旗手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继《马丁·盖尔归来》之后关于电影与历史的力作

★《斯巴达克斯》《燃烧!》《最后的晚餐》《阿米斯特德号》《宠儿》,电影摄制与历史文本的对照

★解读电影诠释历史的方式和策略

********************内容简介********************

“电影有何潜 力, 能以一种有意义的、精确的方式来诉说过去?”在《电影中的奴隶》一书中,戴维斯进行了电影和史学的交叉研究。她认为,电影是“一个有价值,甚至有原创性的历史洞察的方式”,历史电影是制片人、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的关于过往的集体性“思想实验”。书中以五部关于奴隶的历史电影为底本,探讨了电影如何影响了现代西方社会对于历史上的奴隶制及其现代遗产的批判和反思。

********************名人及媒体评论********************

戴维斯是一位专注于传统权力中心以外的人的历史学家,她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电影中奴隶的境遇。她分析了五部电影……每个主题领域,戴维斯在由历史建构的虚构小说和想象间建立了复杂的互动关系,而这些电影都植根坚实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戴维斯强调,电影制片人需对电影中虚构的部分作出声明,以便观影者能够区分历史事实和虚构。

——弗农·福特,美国图书馆协会

从斯巴达克斯到宠儿,[戴维斯]直观地展现了好莱坞是如何表现非裔美国人的历史的以及他们对此想象的变化。

——华盛顿邮报

她的主题总是值得深思……[戴维斯]思考了如何描绘奴隶制以及如何对待奴隶制的历史。她将历史写作(已有2500年历史)与历史故事片制作(已有100年历史)进行了比较,并得出结论:“历史电影应该让过去成为过去。”

——苏珊·索尔特·雷诺兹,洛杉矶时报书评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专长为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研究,被誉为“当今在历史写作方面最具有创造力的人之一”。先后在布朗大学、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任教,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 席,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同时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兼任历史学与中世纪研究教授、比较文学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电影中的奴隶》等。曾因其杰出的史学成就,荣获霍尔堡国际纪念奖(2010)、最高等级的加拿大勋章(2012)以及美国国家人文奖章(2012)。被誉为“当今在历史写作方面最具有创造力的人之一”。

姜进,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海外中国研究...

(展开全部)

目录
序 言 /1
第一章 作为历史叙事的电影 /5
第二章 抵抗与求生:《斯巴达克斯》 /24
第三章 仪式与反叛:《燃烧!》(《奎马达政变》)和《最后的晚餐》 /53
第四章 创伤的见证:《阿米斯特德号》(《勇者无惧》《断锁怒潮》)和《宠儿》 /8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感觉电影没讲明白,历史也没讲明白
电影人不再是历史学家领地中的偷猎者,而是重视历史的艺术家。
这本微观史学名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教授的影像史学名著20年后终于引进大陆,戴维斯通过五部关于奴隶和奴隶制度的电影来诠释历史叙事的电影表现手法,他指出电影的形式拓展了历史文本对于细节的苛求,利于历史学家去完善对微观史学的理解。史学是论述性质的,与偏重叙述性质的艺术作品——诗歌有所区别,诗与历史之间自古就有的对比和跨越预示着历史电影与历史散文之间的对照和跨越。诗不仅被赋予了虚构的自由,而且还带给我们一套独特的讲述技巧:诗体、韵律、高雅修辞以及用语及隐喻中令人惊异的跳跃。电影能够借微观史揭示一个特定时间与地点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符号,揭示结盟与冲突的渊源及其方式,揭示传统与新事物之间的张力。历史电影则应该让过往还是过往,可以尽可能遵循史料的原则,在缺乏细节的情况下则应遵循史料的精神。
所以说刘和平老历史人了😂 其实在学术历史书写的时代,回忆历史上的历史书写形式是很有用的,本来就是类悲剧的。(仅限于西方史学啊,中国古代史学有自己传统,我不熟悉不敢说)
历史学家眼中的电影应该是怎样的?历史学家制作的电影会是怎样的?而现实中的那些历史电影在他们眼中又是否是好的电影呢? 一般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家讲究的是探寻历史的真实,可对于已经过去很久的历史,真实往往已经不可寻,那么怎么办呢?需要用虚构把它们填满吗? 电影更关注于虚幻空间中的叙事,虽然历史电影反映的大背景一定是真实的,但电影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故事之中,而故事必然有着非常多虚构的成分。 那么历史和虚构是否能够同时并存呢?历史学家对于这样的虚构有着怎样的认知呢?对于历史电影中的虚构怎样理解呢?
总感觉可以再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
娜塔莉·戴维斯曾经说过,“电影有着微观史的某些优势,能够展示具体的表现。它会迫使你去想象某些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而那是你只用文字写作时不会费心去思考的”,她以电影为媒介写作的《马丁·盖尔归来》成为了微观史学的名作。而这本书中主要提到的是“作为历史叙事的电影”,事实上也是一种影视上的“历史书写”,并且以更丰富多彩的姿态吸引着研究者。影视语言固然有局限性,但通过“思想实验”生产出的电影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思考历史的更多可能性。
有点意思 但有些傲慢了
阐述了电影呈现历史的可能性,历史电影的创作原则,但未能上升为一种方法论,更多还是在探讨相关电影所涉及的奴隶制历史,兼及电影如何借助镜头语言展开历史叙述。毕竟是历史学家,多站在历史研究的视角去要求历史电影的创作,而电影创作者要考量的太多。喜欢第四章对《宠儿》的解读。
翻阅。研究思路和分析视角都很有启发,虽然因为提及的电影和讨论的问题都太陌生,很有些隔膜,但“电影作为一种集体性思想实验”这个思路就好好,制片人、演员、观众共同构成实验,过往如何被体验和演绎,外部大事件如何被具体而微地感知和经历。会很想看到类似分析视角下的本土研究,不过也有点疑虑和文化研究类的差异在哪里?以及看这个会觉得蒋那本写历史和电影的书确差了点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