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深井效应的封面

深井效应

娜丁·伯克·哈里斯

出版时间

2020-04-30

ISBN

9787572201165

评分

★★★★★

标签

教育

书籍介绍

为什么2岁半的小女孩莉拉体重过低,发育迟缓但补充营养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7岁小男孩迭戈体检一切正常,但骨骼发育只相当于4岁儿童?

为什么42岁佩蒂和肥胖斗争几十年,多次减肥成功又复胖?

人们大多认为成年身体变差,只与行为有关。但真的只是这样吗?

《深井效应》从一个 人、一个社区开始讲述一系列有关童年不良经历的故事,结合作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30000份案列研究,揭示了童年不良经历对未来身体健康的深远影响,总结了十大危害性童年不良经历,修订和完善了可科学筛查童年不良经历的问卷,并呈现了临床验证过的六大拯救未来健康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一场哈里斯医生寻找致病源头并致力改善的探索之旅,更是一记给父母、教育者和社会的警钟。它首度聚焦童年创伤和未来身体健康的关系,打破医学和心理学的壁垒,跨学科发起一次关于我们的童年、爱、疾病和未来的深入思考。

对父母和教育者,这本书用科学实证让大家明白,避免童年创伤是每位养育者的教养底线;对每个有过艰难童年的成年人,这本书让我们用科学识别、改善并治愈童年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对医生及心理师,这本书揭示越过疾病寻找源头,才是有效治愈的前提。

.

【各方赞誉】

.

《深井效应》这本书让人赞叹之处在于,作者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重要、前沿的问题,那就是儿童时期遭遇心理创伤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

——仇子龙

中科院神经所高级研究员、《基因启示录》作者

.

童年是我们自己无法左右的成长,但它在心里留下的痕迹会影响人的一生。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健康的未来。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年,护佑孩子一生?《深井效应》会刷新我们对童年影响的认知。

——雷秀雅

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教授、

彩虹宝贝特殊儿童干预中心发起人

.

在《深井效应》一书里揭示了对童年创伤的新知,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了解这个特殊因素的认知框架。它是一本教育工作者应该好好读一读的通识读本,它能让教师更理解学生,并可能成为学生人生里至关重要的“吹哨者”。

——田健东

外滩教育创始人、知名媒体人

.

《深井效应》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成年后的种种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源自于童年时代遭受的逆境。本书启发成人再重新思考,为孩子准备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童年生活。

——吴永和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学研究所博士

《蒙台梭利家庭方案》作者

.

《深井效应》是每个家长都该读一读的“养育底线说明书”!

——叶壮

青年心理学者

一刻演讲人

《21招,让孩子独立》作者

.

《深井效应》给教育从业者、心理学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武器,它是一本值得常放手边的“工具书”。

——唐映红

青年心理学者

知名心理学科普作家

目录
序 曲 童年的伤,身体会记得 / 001
测 一 测 关于童年不良经历,你了解多少? / 008
第一部分 发现
第1 章 生长停滞的小男孩 / 010
不是简单的巧合 / 01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脆弱....
关于毒性应急反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写的比较多,但是如何破除写的比较少。睡眠,运动,冥想,营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是对于治疗至关重要的六要素。 看了这本再看看教养的迷思,到底哪个理论正确! 6月看到一篇公众号讲这本书,近期买来看看!
有趣,原生家庭居然能影响到生理健康。
幼年时影响心理层面的不良经历会通过应激反应使激素分泌异常,再进一步加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原来即使你可能在意识层面已经忘记了那段经历,它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不只是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还可能是生理健康层面。 提示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也提示我们人真的是一个整体,任何心理行为因素都可能无时无刻不在和生理因素发生交互。
感觉像是一个research的记录书,同类型的书看了《身体从未忘记》基本就够了。六个方面改善:运动、睡眠、营养、冥想、心理咨询、好的关系。养育好的下一代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我国是一个创伤非常多的国家,这本书最好生孩子前人手一本。
1…杏仁核:大脑的恐惧中枢 2…前额皮质:位于大脑前端,调节认知和执行功能,包括判断,情绪和感受 3…HPA轴:肾上腺产生皮质醇,是长效应激激素 4…SAM轴:通过脑及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短效应激激素 5…海马:处理情感信息,对于巩固信息至关重要 6…蓝斑核:大脑内的应激反应系统,用来调节情绪,应激性,运动,唤醒,注意和惊吓反应。 7……皮质醇:分泌过多会让身体渴望高糖高脂肪的东西导致脂肪堆积,比如人失恋时总是睡不着,总还想吃冰淇淋。 8…3种应激反应:正向应激反应:运动员赛前紧张 耐受性应激反应:大孩子父母离婚后尿床 毒性应激反应:童年不幸 应激反应系统长期性激活 增加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
育儿必读
道理也是没错,可总感觉全书充满了upper middle class的政治正确
相比于作者研究的课题成果及其推广,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开创事业的历程(尤其是社区的六人小团体事件)和遇到的各种病例更吸引我,好适合拿来拍美剧啊。
童年伤痛对染色体的影响,这是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