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疯狂诺贝尔》中,我们跟随备受尊崇的小说家普雷泰克斯塔·塔施的脚步,一同深入探讨生活的本质、艺术的价值以及人性的多面性。这部作品以其幽默而尖锐的语言,揭示了主人公对隐喻的独特见解、对写作的狂热追求以及对现代社会虚伪现象的深刻剖析。在笑声与思考中,我们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阿梅丽·诺冬,1967年出生于比利时,是一位著名的法语小说家。她的父亲曾是外交官,因此她早年随家人游历世界各地,包括日本、中国和美国。尽管在不同国家生活过,但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异乡人。自1992年起,诺冬每年都会出版一本新作,至今已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深受全球读者喜爱。她的文学成就显著,处女作《疯狂诺贝尔》即赢得勒内·法莱奖,随后的《诚惶诚恐》荣获法兰西学院大奖,而《我心深藏之惧》则为她摘得花神文学奖。2008年,诺冬因其全部作品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让·季奥诺大奖,并同时获得比利时国王勋章的荣誉。
推荐理由
《疯狂诺贝尔》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主人公和富有哲理的对话,引领读者探索成功的真谛、人性的复杂以及文学的力量。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普雷泰克斯塔·塔施作为小说家的才华,还挑战了我们对写作、生活和社会现象的传统认知。对于喜欢深度阅读、追求思想碰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思维的盛宴。
适合哪些人读
对文学创作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喜欢挑战传统观念、探索人性深度的思考者
对成功定义和社会现象有独立见解的哲学爱好者
享受富有智慧与争议性对话的文学鉴赏家。
目录
精彩摘要
文豪普雷泰克斯塔·塔施活不了两个月了。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的记者都请求与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私下见面。无疑,这位老人享有崇高的威望。看到《南甘谣言报》《孟加拉国观察家报》(我们且列举几家)这样著名的日报都派密使追到这位法语小说家的床前,人们真是不敢相信。于是,塔施先生在去世前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对自己的知名度有了概念。 塔施的秘书负责在申请者当中进行严格的挑选:秘书一笔画去了所有外文报纸,因为这个垂死的老人只懂法语,而且不相信任何翻译;他拒绝有色记者,因为老人上了年纪,会发表一些种族主义言论,而这些话与其深刻的见解格格不入——研究塔施的专家们对老人想惹事时说的那些话感到很尴尬;最后,他彬彬有礼地打发走了电视台、女性杂志、政治倾向太强的报纸,尤其是医学杂志,这些医学杂志想知道这位伟人是怎么得了如此罕见的癌症的。 塔施先生知道自己得了可怕的埃森韦韦普拉兹症后不无骄傲,这种病说得通俗一点叫作“软骨癌”。十九世纪时,那个以他的名字给疾病命名的医生,在卡宴的十来个苦役犯身上发现了这种病,那些苦役犯因杀人然后进行性暴力而被监禁。但此后这种病再也没有出现过。塔施把得这种病当作一种意外的荣耀:他身体肥胖,无毛无须,除了声音以外,活像个太监。他怕自己死于某种愚蠢的心血管病。在拟墓志铭时,他还记得提及那个德国医生的伟大名字,多亏那位医生,他将体体面面地死去。 说真的,这个成天坐着不动的大胖子竟能活到八十三岁,这让现代医学研究者大惑不解。他胖成那个样子,几年前就承认走不动了。他对营养师的建议置之不理,放开肚子大吃。而且,他每天抽二十支哈瓦那雪茄,但他喝酒很有节制,也早就不近女色了。他那颗几乎要被脂肪窒息的心脏为什么运行良好,医生们找不到解释。他长寿的原因跟将要夺去他生命的那种综合征的来源一样,神秘莫测。 围绕这场即将来临的死亡做如此大规模的报道,世界各国的媒体无不义愤填膺。读者也对媒体的这种自我反省反应强烈。根据现代新闻规律,被选中的记者越少,他们的报道便越让人期待。 传记作家已跃跃欲试,出版商也摩拳擦掌。当然,也有几个知识分子在寻思,这种惊人的成功会不会言过其实?普雷泰克斯塔·塔施真的有创新?不会是对陌生作者的天才模仿吧?他们列举了几个圈外人听不懂的名字作为依据,随后便投入地大谈起来。其实,他们自己也没读过这些作者的著作。 所有这些因素都齐齐地使这个垂死者不同凡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成功。 这位写了二十二部小说的作者住在一栋普通建筑的一楼。他需要一个没有楼梯的住所,因为他行动要靠轮椅。他一个人生活,没有任何宠物。每天下午五点左右,一个十分勇敢的女护士来给他洗澡。他不能忍受别人替他买东西,而要亲自去街区的杂货店买生活用品。他的秘书埃内斯特·格拉沃兰住在五楼,但尽量避免见他,只是经常打电话给他,他接起电话总是这样开头:“对不起,亲爱的埃内斯特,我还没有死。” 然而,格拉沃兰老是重复地对那些被选中的记者说,老人有很多钱,他不是每年把收入的一半都捐给慈善机构了吗?人们难道没有从他的小说的某些人物身上发现这种秘密的慷慨吗?“当然,他让我们大家都感到害怕,我首当其冲。但我坚持认为这种具有攻击性的面具是一种做作:他喜欢扮演一个残酷无情的大胖子,以掩饰溢于言表的同情心。” 这番话并没有使那些专栏记者感到安心,况且,他们不想丢掉别人所羡慕的那种恐惧,那种恐惧给他们蒙上了一层战地记者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