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再见异兽的封面

再见异兽

邹振环

出版时间

2021-12-01

ISBN

9787573201430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主题关涉“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讨论的时空范围大致以1405年郑和下西洋为起始点,下限在18世纪的乾隆时期。再见的“异兽”指广义的珍禽奇兽,包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动物。所谓“再见”一是在时空意义上接续汉唐时代的“狮子”“大象”“汗血马”等,再次亲见输入中土的长颈鹿等异兽;二是所研究的动物并非自然界的实体动物,而多是文献中的动物;三是指并非直接认知具象动物,而多是间接地对带有符号性文化动物的探析。

本书不追求“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这一论题体系的完整性,而旨在通过对明清间《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坤舆图说》《狮子说》等汉文西书,以及《澳门纪略》《兽谱》《海错图》等一系列明清动物文献的细读,展示有关来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人参与的各种动物知识文本的生产,以及不同媒介、文类和文化赞助者介入制作和流通的若干个案,由此揭示一系列有关中外动物文化交流的新议题。

本书特别留意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将这些议题放入中国、东亚与世界的坐标之中,梳理出中外动物文化交流史宏大和壮阔的历史画面。作者力图揭示明清围绕动物知识所展开的种种激烈的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复杂面向,引导出不同于以往中外动物文化史研究的知识范畴,提供一种新的知识史和文化史交流的研究视野。

邹振环

祖籍浙江鄞县,1957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完成学士、硕士学习后留校任教。1995年在职攻读历史地理学博士,199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兼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曾任埃尔兰根一纽伦堡大学、罗马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新竹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关西大学客座教授,台湾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曾赴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进行访学与交流。

著有《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2017年)、《疏通知译史》(2012年)、《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2011年)、《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2007年)、《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一一以18...

(展开全部)

目录
序言
一、标题释义
二、时空界定
三、动物文化
四、中外交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国内难得一见的动物史论著,但因为是作者论文集的缘故,成书在章节连贯性还是有所欠缺。
18年暑假在复旦光华楼邹老师给我们讲过郑和下西洋与动物外交的相关研究,当时觉得很有意思。
图文并茂。一手与二手史料非常丰富,以后要做具体研究的时候,可以按图索骥。
对明清以降海路而来的动物交流进行了梳理,涉及的文献和问题很多,如文字材料、地图与绘画, 以及小说、地志、史料、笔记及专论等,有关乎域外动物的译名,也有关于其形象的表现等,看到了诸多之前没见过的文献,但可惜的是作者的论述不深入, 有泛泛而谈之嫌。
见识了很多不熟悉的文献,尤其是很多已经淡出我们语用的“异兽”的命名,十分过瘾。不过,也有堆积、敷衍文献之嫌,少了些独特的历史观、文本观和“动物观”。
全片的长颈鹿,还有它的一百个曾用名
研究动物文化的还不错的一本书,涉及分析的文献大多是明清时期大航海时代中西交通的汉文文献,没有注意到更广泛的考古材料有些遗憾。此外书中各篇文章间略有重复,但无伤大雅。 此书动物史的研究范式依然介于作为自然科学的动物史和人文科学的动物史之间,对文献所见动物文化的人文属性研究不够深入,更多的是考证文献中所见动物的自然科学属性(如种类、外貌、习性等)以及文献与现实生活动物的对应关系,而对于文献中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缺乏分析论证。
题目很吸引,论述很枯燥,动物交流史原本应该很有意思
语言学,动物学,全球文化交流,很强,学到了明代进贡的“麒麟”可能是使者在译名上动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