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照料母亲十一年的封面

照料母亲十一年

[美] 琳恩·蒂尔曼

出版时间

2025-10-01

ISBN

9787575307604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个“不完美女儿”的诚实自白 书写看不见的养老照护之困 · ——————————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国知名小说家琳恩·蒂尔曼的回忆录,以冷静敏锐的眼光、毫无修饰的坦诚,记录她照顾失能母亲的漫长岁月与复杂心路,讲述突然扭转的母女关系,也写下关于衰老、家庭照护和死亡的思索。 十一年里,曾经干练的母亲变得无法自理,阿尔茨海默病、脑积水、癫痫、痴呆这些词变成蒂尔曼的生活核心。在家贴身陪护,适应母亲的情绪波动,反复跑医院、找护工,应对循环往复的紧急状况,成为她和姐妹无常的日常。尽管蒂尔曼不得母亲喜爱,但她仍想做尽职的女儿,让母亲好好活着。然而,在沉重的负荷下,她也无法回避内心的耗竭、怨怒,以及责任与自我之间的冲突。 坦诚得尖锐,真实得令人心碎,这是一个“不完美女儿”的自我剖白。蒂尔曼用一段极具普遍性的私人叙事,给所有家庭照料者以共鸣,给每个为人子女者以安慰。 —————————— ★【编辑推荐】 ◎长期照料失能老人,会经历怎样的现实和心路?一部关于家庭养老照护的真实记录,写给天下儿女的共鸣与慰藉之书。 生活天翻地覆后的无措,贯穿24小时的忧虑,为母亲清洁身体时的不安,看母亲独自受苦时的恐惧,个人自由所剩无几的怨念,在医疗失误面前的愤怒,寻找一个好护工之困难,送养老院还是在家去世的艰难抉择,母亲最后的求死愿望——本书以惊人的坦诚记录养老照护中的明与暗,那些医疗奔波、经济压力和情感耗竭的细节,是千万家庭照料者正在经历却鲜被言说的事实。 ◎失能照护怎样重塑一段母女关系?从相互角力到依赖共存,不完美母亲和不完美女儿的生命纪事。 照料失能母亲的十一年,也是重新认识母女关系的十一年。曾严苛疏离的母亲,病后却变得温和慈祥;对母亲既敬佩又怨艾的女儿,决心要让母亲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却无法卸下矛盾重重的心防,“我扮演了好女儿的角色,不是凭真心,而是凭良心”。本书以极大的勇气,展现养老照护中爱怨交织的复杂真相。 ◎沉重的照护责任,为何更多地落在个人尤其是女性肩上?超越个人纪实,直面养老照护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奔波于家庭、医生、手术室之间的女儿,日夜守护床边的女性护工,牺牲个人时间的子女们,临终关怀服务的缺失,社会支持网络的乏善可陈,老年人所遭受的系统性忽视,在家体面老去的困难——本书以犀利的洞察,直指养老照护背后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照护,不应只是家庭内部的事情。 ◎文字简洁锐利,剔除所有抒情修饰,以毫无矫饰的坦然叙述,忠实呈现照护的复杂性。因准确而有力,因直接而激起共振。 ◎科尔姆·托宾、莉迪亚·戴维斯、乔治·桑德斯盛赞的作家,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科克斯评论》《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书评》《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新共和》一致推荐。 —————————— ★【评论推荐】 ◎《纽约时报》:当亲子关系倒置时,会发生什么?小说家兼批评家蒂尔曼以毫无保留的细节,捕捉情感的流动不安。 ◎《纽约时报书评》:蒂尔曼书写了赡养义务中被忽视的那部分: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不安。这本书是冷静的,而非煽情的;是理性分析的,甚至是实用的。 ◎《洛杉矶时报》:蒂尔曼教会我如何面对父母老去的未来。这本书是对责任与良知命题的拷问:我们应该为亲人付出多少,又愿意为亲人付出什么?她的坦诚给人以力量,正是这份坦诚,让这部作品超越纪实层面,成为艺术。 ◎《波士顿环球报》:笔法精妙。一个令人震动的故事,探讨了义务与伦理,以及照护一个可能从未关怀过你的人,意味着什么。 ◎《新共和》:本书揭示出,当有人需要照护时,我们的支持网络何其脆弱。在美国,家庭照料责任始终落在个人头上,这或许正是此类普遍性困境很少得到公开讨论的原因。 ◎科尔姆·托宾:奇怪之事的敏锐洞察者。 ◎莉迪亚·戴维斯:在蒂尔曼面前,我们的预设悉数动摇,日常变得奇异,悖论被欣然接纳,时时事事出乎意料。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