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培养好孩子的封面

培养好孩子

许晶

出版时间

2021-05-29

ISBN

9787576000153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用户评论
读在六一前夜,三孩之后。儿童的心灵塑造是一个工程。之所说是工程,是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充斥着多种矛盾和平衡。要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用以妥善处理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同时又要保证成长过程中的稳健(robustness)。先别搞文件了,思考一下传递什么,怎么传递,然后持证上岗吧//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确实很有意思,探索特定文化下的心态和动机//有的省份真的要持证上岗了。。。!
所谓心理学和人类学结合不过尔尔,提出一些表面的发展理论想要田野佐证伪证,二者特色都没发挥出来。而且民族志本来为了context存在不懂为啥这操作反而去强调心理科学的privilege。描述量化问卷和道德实验信效度几乎都没有。田野也不够thick,浪费幼儿园资源。受众群体显然不是大陆读者,一些引经据典莫名其妙。
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志方法+实验法,噱头造得的确很大,有人批评这本书是用盎语国家的学术体系下的语言将一些广为人知的常识包装了一番,但我觉得这本书提到的蛮多点都很好地再现了如今幼儿园教育以及家长幼儿管教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冲突(尽管是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的一个以中产阶层孩子为主的幼儿园中做的田野调查),里面不少案例都挺有意思的、(准)幼教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论述呢大致也能自洽,至于总想从书里挖出什么别开生面的结论的人最好还是滚去看哲淆书吧。
M 很有趣的话题。作者很机敏地把田野材料从儿童的同理心、所有权与公平观、分享、管教几个话题进行组织呈现。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并未告诉我们新的知识,更多地是从观察中发现/提炼了不同的紧张关系。或许更细致地描绘儿童对这些议题的体验、感知有可能改进这一局限。但从育儿的角度,还是值得父母读一读,看看我们日常教养对儿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点儿道德心理学的噱头,让这书连好看也说不上了...mark第四章
和我的关系:从孩子的初期成长可以看到一些观念(社会、行为、心理)是怎么结合在一起发挥效力的。比如那个带他喜欢的张阿姨(教师助理)去找园长要糖果的孩子,还有喊老师分蛋糕套近乎的魔童。再想起我的小时候,多么直率,多么神秘。
无论你是老师、家长还是单身狗,都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我们的道德规则从何而来,文化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好孩子?
还行学术味道,都是些解构儿童行为的内容,谁知道儿童真正想什么呢
一个小孩离开家庭等于向这个社会交出一个人质。
我们往往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认为这些规范主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应对。许晶从对一所中产社区幼儿园的田野调查中,看到了孩子在理解那些充满矛盾的外部道德规范时所展现的主体性,为我们展现了儿童不易被察觉的却既多样又共通的道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