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事件思想史的封面

事件思想史

刘阳

出版时间

2021-05-10

ISBN

9787576011456

评分

★★★★★
书籍介绍

事件思想已成为当今极具影响的人文学主题。本书通过精读大量文献,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事件思想在欧陆内外与东方的丰富发展历程,追踪其各种前沿进展,考察这一思想谱系的深层机理与内在张力,揭示它与语言、伦理和后理论的关系,以及在创作、研究与教学等方面的实践前景,图绘了当代文论中一个新生长点的学理地基。

刘阳,生于杭州,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现代西方文论与后理论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课题。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以及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美学)等荣誉奖项。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目录
绪论 前事件思想
一、“事件”词源考
二、史源与问题意识
三、范式革命的前事件性
第一章 事件的存在根基——尼采、海德格尔与巴赫金事件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当代事件哲学主要人物大览(简称菜谱),如果把他看做大型文献综述与简介甚至值得五星。然而就书本身的阅读体验而言无疑就是一个不断的走马观花过程——有的地方甚至都来不及说意犹未尽。就比如说有个小标题嗷,叫“扬弃德里达与德勒兹的事件论”,结果仅论述了批评者对二者的评介意见,对二者的批判意见论述居然只有最后一段,怎么扬弃更是无从谈起了。。。 —————— 幸好我就只把这玩意当做菜谱给的分(大型的文献综述,预期就很低,毕竟国内学人)。勒令删评属实不适,怎能如此阀阅(2022.3)
作者从欧陆哲学中纷繁的事件理论出发,以“singularity”(独异性)为核心,以语言学(索绪尔和反索绪尔)、美学和文学为支点,全面梳理事件思想的发展史,并旁及分析哲学中关涉事件的部分。时间上贯穿斯多葛学派至“后理论”,地域上囊括欧陆、英美以及东亚(小森阳一《作为事件的阅读》、何成洲主编《文学的事件》)等——本书出版后杨国荣教授又有《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推出。引证极扎实,学理脉络梳理极清晰,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事件思想研究最具系统性的成果。 当然,由于本书难度较大,阅读时可考虑把第十四章当成导论先读,建立基本认识后再逐章细读。不过最好还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来,毕竟它不是《千高原》。 可与《生产(第12辑):事件哲学》相互参照。
选读了一部分章节,视野融通有启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法国理论的源头可谓德国理论,海德格尔的本有论,分化出后面的两个基本方向,一个是渐变式的潜能,另一个是突变式的断裂。
作者努力在纷繁复杂的事件理论中抽绎基本学术问题与历史线索,但不得不说做得不够完善。事件思想史应该以事件学统摄各家各派,而不是通过各家各派管窥事件学。书中内容融括了各家各派的事件思想,某种程度上依然是编年史性质的资料汇编,全则全矣,但其背后的学理基础和演进逻辑不够清晰。而能对事件理论的众多人头及其思想进行概括介绍已经难能可贵,仍然是非常有学术贡献的资料性书籍。
精密的爬梳,通透的阐发,于如此深广的谱系而言实为不易。值得收藏。
文学思想范畴史研究的范本与示例,当然也可以把中国有关“事”的智慧再容纳进来,以收全效
又是一本综述的样子
事件和反事件的张力,也可以构成对日常诗学研究的启迪。
买的二印,由此中可见,事件思想的根本意义,在于保持住一个事件的发生性和差异性。通俗地说,我们一般都相信,一件事的发生和对这件事的讲述总是不可能同时发生,其间会存在着必然的时间差与空间差,这带来的建构主义立场,某种程度上是以回避现场为代价的,事件思想是不是就旨在创造性地克服这一点?
事、势、事件都是当代思想关键词,事件史的立意构思还是很好,可以当成一部具有主题词指向的近半个世纪前沿文论史来读和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