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的封面

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

张沛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76016055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是对英国现代早期人文思想的多维时空的精妙呈现,代表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沛近十年来对英国现代(1516—1690)人文历史的观察和思考。

“历史”的观念意味着“历史性”的自觉。由于时间-运动,人类得以进入四维存在;由于记忆-想象,我们得以思想五维时空。对历史的解读或者说意义的制作穿越和连接了“异代不同时”的四维时空。

《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按照古典戏剧的形式编组,其中“序曲”讲述彼特拉克的历史意识和身 份觉醒,“进场”展示英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文艺复兴诗学精神的自觉,第一、二、三歌分别探讨爱欲、城邦、自由、王权、帝国等议题,以散点透视加重点聚焦的方式讲述了现代乌托邦神话“道成肉身”的文学历程。

张沛,北京大学中文系暨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委员。著有《隐喻的生命》《中说校注》《哈姆雷特:注释与解读》等,编著有《英国人文经典读本》《比较文学基础读本》等,译著有《常识中的理性》《怀疑主义与动物信仰》《文学与美国的大学》等。

目录
序曲
彼特拉克的焦虑3
进场
英国“现代文学”的发生17
锡德尼的敌人3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虽然很多篇章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过,但并不是所谓的文集而先是一本书再拆分成不同的论文发表出来,重新放回书中每一篇论文都获得了新的有机的生命。最近开始写博士论文才发现能够把所有的问题归置成一个整体本身就很难(柏拉图笔下文化和武功指的是μουσική和γυμναστική吗?)一定要挑刺的话,觉得《城邦与诗人》中认为1599年莎士比亚意识到诗人不但未能拯救城邦甚至无法拯救选择做一个大隐隐于市、笑傲江湖的判断不够有力,直觉上来说这种风格和莎士比亚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不太一致;从1599年开始莎士比亚应该是经过了某种思想斗争最后选择了《暴风雨》的结尾而不是从1599年开始坚定了诗人神话的破产。【这么安排可能有导自己的私心在吧~】小伙伴的论文修改意见是最好的结伴而行,每多走一点都会欣喜
找的角度挺喜欢:乌托邦和革命。文本分析可以深入展开些。
最后一部分简直不能看。能让霍布斯、伯林、罗素毫无分辨地、和谐地共存在一段话中,简直奇葩……还有“自由主义不死精魂”之类的话,让我很怀疑作者写作时的精神状态
啊!沛公的书读不懂也要给五星啊!
此前对莎士比亚历史剧不太感冒,沛师提点后倒真的必须找来读读了
国庆节与校庆日阅毕。是书绵密梳理英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弥合古今之争,诗与哲学之争,文武之争等。乌托邦的实质是反乌托邦,正如雅典学园作为现代教育体制的滥觞存在反教育的因子。沛公以一己之力仍旧坚守文学本位——已经看似颇为老套的主题研究(将剧之内容完整阐明),爱欲,城邦,诗人被逐,政治,帝国等,而这正是基本之道。历史剧作为一种历史叙事已别有图旨,而象征,关联,类似亦为解题之法。沛公著说,以言行事,弥合东西,文心恒昭。
两句扉页铭文为记:Multi pertransibunt augebitur scientia.多人越过于此,学术将得增长。(培根著作集)Non est potestas super terram quae comparetur ei.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相比。(利维坦)
1,《亨八》作为莎翁最后一部英国历史剧作品,它既是“英国故事”的最后完成,也是“王者-亚瑟归来”的都铎神话的再现——而这正是当时英国历史剧的内置核心话语,即霍尔—霍林希德的叙事模式和历史哲学。 然而,克兰默大主教的满怀激情的预言和想象不过是莎式政治幻想的瞬间闪现,马上就被那句可被多重解读的“Thou speakest wonders”拖回现实。 2,在法国阿金库尔的荒原之上,亨利五世——这位“英格兰之星”,民族精神与政治理想的“道成肉身”——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漫游:内自讼”的王者之心与他“外在的良心”不期而遇。对比日耳曼尼库斯在决战前夕的微服巡营,亨利的遭遇无疑是前者的反讽再现。然而,互为镜象并最终成为自身的空置反讽的,又何止是擅长隐身与推卸责任的亨利五世,更是莎翁的乌托邦政治理想本身。
“在我看来比较文学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三种研究模式):第一个阶段,是对异质文化及其语言载体的译介与阐释;第二个阶段,是这些译介和阐释所构成的文学一文化关系区相关研究;最后,是对文学—文化关系研究进行反思而上升为理论(比较诗学),同时作为阐释实践进人新一轮的文化互动。可以说,阐释是比较文学的灵魂,它不仅是文学一文化关系研究的对象,而且创造着新的文学—文化关系。《哈姆雷特的问题》正是处于第一阶段的阐释,阐释的对象就是哈姆雷特——作为人类/人性 (humanity)一个镜像——的问题。”比较文学第二阶段/模式的实践。
张老师对于材料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真的很牛quq想起去听他的讲座,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尽管不同与会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散发,但张老师依然能从容应答,对于不同学者的观点出自哪本书哪个章节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