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化的转轨的封面

文化的转轨

程光炜

出版时间

2004-01-01

ISBN

9787801458087

评分

★★★★★
书籍介绍

1.作者介绍

程光炜,1956年生,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

2.代表作品

《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当代文学的“历史化”》《艾青传》等。主编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

用户评论
程老师用葛兰西写出了并不多么深的东西,有点失望,和后来读“重返”时的犀利感很两样。但是角度、问题意识和整体架构还是挺有意思的。
该书作者以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从1949年切入,为读者展示了六位左翼文人大家相异于大众印象的形象:鲁迅被符号化,郭沫若介于文人和政客的矛盾处境,茅盾明哲保身退居文学幕后的批评工作,老舍在17年文学创作中的热情与卑微以及在1966年决绝一跳后引发的讨论,巴金的颂歌创作心态和灾难后的深刻反思,曹禺建国后的三部剧本艺术水准的断崖式下跌与其代表的惊弓之鸟的文人心态……作者通过对“鲁郭茅巴老曹”六位作家在1949年的文学转轨,深刻地透视了中国当代的文化转轨。
作者巧妙地从“鲁郭茅巴老曹”称号的形成入手,探求六人在1949后的不同命运,同时让整个文化的“转轨”过程浮出地表。其中按身份和个性的区别开分割六人内部的方法,既聪明又危险,也许在不经意间遮蔽了历史共同空气和个人复杂性(有不少论述实在偏粗线条),最后一章的思考相当宏观,历史纵深也足够,可惜戛然而止。不建议读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连我都能找出一堆编排错误,很影响阅读体验,很减分。
现当代读多了觉得消极悲观,不如不读;但若不读,却也就不知道这么多丰富,与丰富的痛苦。作者的眼光其实很温和周到,所谓尽量真切的“历史的同情”,并不是采用单面的道德观去评判,而是尽量保留历史的大切片下个人的声音、个人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