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逝去的武林的封面

逝去的武林

李仲轩 口述

出版时间

2006-11-01

ISBN

9787801705297

评分

★★★★★
书籍介绍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34岁自武林退隐,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用户评论
卡在了信与不信之间。信的部分痴迷,不信的部分蔑笑。
武术变舞术
一口气读完。练武就是练心,李老先生年轻是那样的盛名武功,之后完全不显露做了电器行看门人,这份平常心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读完先去打探了一圈南京哪里有从站桩开始学功夫的,又在床上翻来覆去想写个武侠小说,回头再重读觉得还是李老先生说的好,言简意赅,可道理都在里面。春青爷爷说,中华文化,所有的东西最后都要落到“体认”二字,他这话是针对宋明理学而发,但我觉得,功夫,包括中医都是这样。外行如我们就不要瞎叨叨了。
看到最后赫然发现李仲轩竟然是王照的外孙。啧啧。可惜这本书只是“求武纪事”,上世纪武人在政权更迭和各种运动之下的命运,只字未提。说是武人都不爱露功夫,可能周围哪个看门大爷或者楼下哪个棋友就是个武林高手,卖菜的兴许也得罪不得,以后赶集可不敢没事老往下掰烂菜叶了。
神化内家拳的目的就是吸引人培训收费,大不利传承。
粗略翻过,内行看门道,方知道是难得…
我看后的感觉好比:捡到了《九阳真经》,发现自己看不懂,不会练,无从下手。非常想学站桩,又怕没人领进门像书里写的练得不对会练出来病,会的人可以私信我。
假装读过
作为一个武侠小说爱好者,这本书描述的武林和我心目中的不一样,大概是近代时期的武林,充满救亡与爱国的现实气息,而少了些浪漫的侠义。但又可见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在武术中也充分体现,是“儒道佛”三家的融合,又是雅和俗的共存。三位老师,三种风格,个人私下最喜欢尚师。读后有些感慨,武林似乎“逝去”,而逝去的似乎不仅仅是“武林”,在现代生活的中西碰撞中,传统又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