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32年5月、由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堪称中国现代主义的主要策源地和30年代的文学重镇。围绕这一杂志,形成了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鸣为核心的文人社团,他们对新感觉派的创作和现代诗派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书采取社团与人事互为参证的方式,研究从“兰社”而“璎珞社”而“文学工场”而“水沫社”、直至《现代》杂志的演变,探讨这一社团的聚结、发避孕药、离散过程;并细致梳理了该社团与30年代其他重要文学社团、文人群体,以及文学思潮、文学动动的关系。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将《现代》杂志纳入“兰社”——“璎珞社”——“文学工场”——“水沫社”——《现代》这一动态过程,并从文学社团而非创作流派的角度探讨施蛰存周围的文化围体,并不多见。本书对此将有所尝试。
金理:1981年1月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有论文若干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南方文坛》、《上海文学》等刊物,2003年至今,主笔《文汇报》中短篇小说评议专栏“期刊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