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在中国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淮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水平、水利事业兴废、自然灾害、战乱和移民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淮北经济的盛衰轨迹及其原因。本书认为:淮北经济在北宋之前,虽有时发展速度放慢,甚至出现暂时倒退,但总体上发展较快;金以后,从纵的方面看,仍在缓慢发展,从横向看,淮北已失去昔日经济重心地位,日渐落后于江浙等地。水利事业荒废、自然灾害频仍、战乱不断、劳动力外徙等是淮北经济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先秦时期,淮北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我国开发较早的农业区之一,主要表现为定居聚落和城市的形成、农作物品种出现南北交融的现象。秦汉时期,随铁制农具、牛耕和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淮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局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济区之一。曹魏、西晋屯田制的实施,对本区经济在战乱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唐时淮北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淮北仍为重要经济区。金、元、明、清时期,每当战乱粗定,统治者也注意劝课农桑,淮北经济虽然仍在缓慢发展,但是就总体而言,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地位。(第一章)
淮北地势平衍,河流众多,湖塘密布,为水利、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两汉、魏晋、唐朝都在此大兴水利。北宋时多注意修复原有陂塘设施。金、元时期对淮北水利工程关注减少。明、清时期集主要精力于治河,淮北多开挖沟、洫,以利排泄洪水,很少顾及农田灌溉。从战国直至北宋,因鸿沟、汴渠、淮河北岸支流的航运作用,淮北一直拥有重要的交通地位,金以后淮北各河的淤浅,元大运河的开通,使淮北渐失航运交通之利。淮北水利建设中有不少经验教训:蓄排之争、无大型永久性工程、黄河的侵害等。(第二章)
古代淮北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包括水灾、旱灾、蝗灾、黄河夺淮等。水灾、旱灾相比,水灾多于旱灾,后期尤其如此。各种自然灾害中,以黄河不断决溢泛滥对淮北影响最大。它改变了淮北的自然生态环境,使民力资财遭到巨大损失,并使再生产条件恶化。造成淮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气候、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恶化等方面,其中人类在生态环境恶化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在后期有日趋严重之势,是淮北社会经济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第三章)
淮北又是古代移民多发地。其移民发生的背景之一是战乱。淮北地处我国东部之中,是南北割据政权争夺的重点地区,有着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多发区。淮北因久罹战祸,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淮北历史上的移民以对外迁徙为主,主要是受战乱所迫。因自然灾害发生,也产生人口外徙现象。对外移民使淮北户口减少,劳动力不足,限制了其社会生产的发展。明初对淮北的移民输入,促进了淮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因处置不当,也带来了民户逃亡、流民等社会问题。(第四章)
淮北经济自北宋后由盛转衰,除有上述原因外,还有都城的变迁、运河的改道、少数民族的进攻和统治等方面的原因。淮北文化也曾有过辉煌时期,但也随经济的衰退渐而落后。古代淮北经济的由盛转衰,对近现代淮北仍有很大的影响,近代淮北有严重的流民和土匪问题,现代的淮北仍是经济相对落后区。(结语)
吴海涛,男,1964年9月生,安徽亳州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阜阳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和《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