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的封面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赵冈

出版时间

2006-07-31

ISBN

9787802250918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近人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有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两点可议的倾向。第一,断代研究的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的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构架。

作者以普通经济学的观点,重新检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性质,认它是一个古代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以及相当自由的市场活动。以此理论基点出发,本书对这个市场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市场可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要素市场及成品市场。本书前6章,讨论生产要素的市场。后4章,则讨论成品市场。

目录
序绪论
第一编 土地产权与经营
第一章 土地所有权制
一 上古的井田制
二 秦以后的土地私有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内容详实,前后重复太多,部分观点存疑
看到绪论P9就给跪了,一张图把内卷化给概括完了,以后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 个人最爱的是第四章,对黄河、大运河对北方农田水利的利害分析简明扼要但发人深省。最想不通的是关于余粮率决定城市化水平的分析。我可以理解因为人力机会成本的优势使得家庭手工业替代了城镇手工业(这与农业劳动时间集中在农忙季节有关,参见江村经济),清代后 ,苏南农村人地矛盾极度紧张,需要从两湖跨区交换进口粮食,即,各地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决定分工,人多就 从事手工业,地多就从事农业,反正都是挤占城市人口的就业空间。但应该进一步问的是,为什么偏偏江南地区的人就特别多呢?两湖地区怎么就没养出那么多过剩人口呢?过剩人口概念来源于人口增长吃掉了技术进步的人口陷阱。不能孤立地静态地看。最终还是要落到技术进步上,即斜线S的向右移动。
作为通论吧,普及性的。
耳目一新
赵冈,陈钟毅,
史料丰富,论述精辟。但对市场经济的定义不太认同,没能说服我,明明白白的小农经济,市场的要素交易流通在哪里?似乎本书土地劳动力城市工商业诸多要素没能清楚体现出来。更重于沿革和历史,缺乏官办经济和财政,经济的分析乏善可陈,作为经济制度史有所遗憾。
很好,方法好,应该早读
回家看书,补录一个。这书买来很早了,当年看这书内容不成体系,看过的内容几乎都忘记了,现在看会更加容易理解,也会更容易记得更牢。以前读的书还是太少太杂了,时光如梭,又当如何感慨。作为外行,看看经济思想史,会更加懂这个宏大的社会是如何演变而来,而作为通识教育,这也是必修的一门课。希望有空时还能再好好读一读。
该书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劳动力供应制度、生产组织、商品市场等方面着手,对两千多年来中国经济制度的演变重新进行了梳理和观察。作者认为私有财产制在中国早已产生,并逐渐形成了以小生产者为主体的社会分工,由此推动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每个生产单元可以独立决定做最有利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往往会受到天然资源的制约,尤其是人地比率的影响。作者选取了大农场、租佃制、农村副业以及手工工场四种模型,经过量化分析以后指出当人地比率恶化以后,工人的边际生产力降低到最低维生费以下时,雇工操作的大农场和手工业工场便要停止雇工,剩余人口不得不由其家庭吸收。于是,能吸纳最大量人口的生产组织与生产方式往往会取代更有效率的模式,因此而牺牲经济的发展,唯有技术才能打破这一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