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记忆的政治的封面

记忆的政治

周海燕

出版时间

2013-10-31

ISBN

9787802349797

评分

★★★★★
书籍介绍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周海燕,1972年生人,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就读,先后获得新闻学学士、新闻学硕士学位及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2013-2014年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多线叙事和考古,宏大但是有血有肉,敏锐、勤奋又勇敢,这太棒了太自豪了周老师您快展开写"生产-整风"的部分吧TwT
瑕不掩瑜,窃以为这本书能够代表大生产运动研究的最前沿了。
想读博
重读加星,时势使然。个案老套维度出奇,观点熟悉素材新颖,框架清晰行文生动。显新传本位,重话语分析,措辞颇大胆,结论你懂的。呈现记忆操控机制未免完美,田调歧异模糊之处尚可挖掘。理论资源二手偏多,福柯康纳顿权力等直接套用,叙事认同等相关思路欠缺。章三节3高能。
二手史料确实比较多,论述逻辑也有小错误。但整体来说还是对大生产运动进行了完全突破常规的解读,权力和话语的理论运用也非常精准。重读降星,观点先行,立场预设太过严重。
史论俱佳,权力,话语体系,到个人层面的符号使用,如果说记忆与语言是个体生存与交流的安身立命之处,那么可以想见的是在无意识层面的权力操控就完全的塑造了当权者想要的人。只有与整个话语体系等量的,同级的,异质的另一个体系的碰撞,才能导致产生不同个体的可能,所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只是一生一,那就是纯粹的一,巨量的重复而已。
骨子里的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
重话语解读,轻理论建构,言辞犀利大胆
重要的不是历史真相,而是人们如何记忆。作为历史的大生产运动和作为宣传的大生产运动可是隔了几个义和团呢… 反正全书的主旨就一句话,权力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需要构建人们的历史认知。 本书可惜的一点就是对边区怎么渡过经济困难的没有说,虽然在倒数第二章提到了一嘴“特货”,但如果详细说说的话就爆了,可以理解。最后挺讽刺的一点就是在红色GM圣地出生的女孩因为超生上不了户口只能辍学在圣地捡垃圾为生,不知道哪些来学习延安精神的干部们看到这一幕会不会觉得割裂
虽然观点是什么完全可以预料……但一些事例还是比想象的更多,例如工人待遇和被自愿的劳动的苦和饿。行文很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