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的封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五卷)

[英] 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时间

2002-07-01

ISBN

9787806605608

评分

★★★★★

标签

政治

书籍介绍

本卷主要叙述1911―1914年欧洲史实,在剖析一战的真正起因时,丘吉尔揭示了1870年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利害冲突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述了临近一战时扩军备战的状况,介绍了两大集团频繁的外交活动,旨在缔结争霸和对抗争霸的联盟。

丘吉尔把一战爆发后的1914年8月-12月,称为战争的第一阶段。描述了战争开始后德国突袭中立国比利时,入侵法国的情况,随后英国渡海支援法国。此阶段法英联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等战役,死伤数十万,徒耗生命而一无所获。描述了英德最初阶段的海战和德国海军炮轰英国沿海城市,进行骚扰的状况。

最后介绍了将影响一战全局的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关系。

1915年是一战的第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

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最后则以失败告终。

协约国陷入危机。

本卷叙述一战的第三阶段1916―1918年,前两年双方处于势均力敌僵持状态。法英发动过索姆河战役,阿拉斯之战,梅西纳之战,帕森达勒之战和康布雷之战。德国则试图攻取法兰西荣誉与精神的基石――凡尔登。但双方均未建树。

海战方面,日德兰会战英国多次坐失良机,丘吉尔对此有详尽描叙,深刻地剖析了英海军主帅的保守思想,但英国在海上击败了德国潜艇战。

由于德国道海上封锁,由于无限制潜艇战促成美国参战,因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军土气一旦出现低落,便发生兵败如山倒,日耳曼帝国崩溃、投降。

前三卷主要叙述一战的西线战事与海战,以及与一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

本卷专写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最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一战结束,战争双方数以百万计的军队需遣返、复员、就业;战时动员从事军需品生产的妇女需下岗;军事经济需转轨改造,这是英国战争结束初出现的另一种困境。

俄国发生内战,协约国进行武装干涉,但未果而终。

一战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结束战争状态,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与会的列强各怀私利,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矛盾重重。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并未达到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

本卷着重叙述巴黎和会以外的事情与和会决议的后果和外界对此的反应。

此外,本卷还叙述了矛盾深远、积重难返的英国与爱尔兰的问题;叙述了一战中土耳其虽然战败,但凯马尔主义的土耳其正在崛起;希腊虽然是战胜国,战后却因征战土耳其而演出悲剧。

目录
第一卷 1911――1914年
第二卷 1915年
第三卷 1916――1918年
第四卷 东线战争
第五卷 战后
用户评论
奇才 无所不知 五本儿看了有三个月 脑补战术和地图很费劲……
功劳全是因为我,错误全是因为你们不听我安排。←_←
早先读过部分,内容很吸引人,就是翻译和编辑校对水平让人揪心,直接导致我对海南出版社产生严重偏见!
很丰富。很精彩。
http://book.douban.com/pics/sth.gif
今年读毕的第一部大部头。有意思的段子很多,但结尾看到讲恰纳克危机和洛桑条约的经过不禁感慨,1925年的洛桑条约证明了一个民族国家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赢得列强的尊重。荒唐的是仅仅6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却完全忘记了这点。国际联盟无论在近东、在满洲还是在芬兰,都从未有效解决过大国与小国的争端。讽刺的是,俄国“兼并”的克里米亚,正是巨头们确立战后和平秩序的雅尔塔所在。而今却由当年的巨头之一亲手摧毁这一秩序。如果世界回到1914年那个列强靠秘密外交维持平衡的时代,那和平又能苟延残喘几日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什么是这般模样,那么你一定要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你想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那么你一定要去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怎么来的,它是怎么打的,它又是怎么结束的,以及为什么会有二十年休战的说法,那么如果你只能选择一本书去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一定是这一本丘吉尔的大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除了2800+页的厚度,其他一切都很完美。无论是作者身处一线,独一无二的地位带来的深度视角,还是犀利风趣,绘声绘色的文笔,都赋予本书一场痛快淋漓,当浮一大白的阅读盛宴。至于某些可能让你觉得不爽的立场,要么历史原本就是如此,要么作者的态度本来就是这样,从来都没有变过,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要是没有鲜明的标签,那反倒是有点不正常了,你说对不对?
老爷子一辈子都在用实际行动打自己的脸?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产生了另一后果:1917年引发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世界不少国家兴起了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划时代的“五四”运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革命。 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 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声明援苏抗德;可是,在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
伟大的战略家
很长,看了很长时间,第一人称视角的历史感觉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