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的封面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

出版时间

2004-07-01

ISBN

9787806782156

评分

★★★★★
目录
导言
一 断代和通贯
二 继承和修正
第一章 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
一 高欢政权的民族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比如“关陇集团”,黄先生认为它在隋初开始解体、唐初已消失,并对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用籍贯和文武合一这两项标准逐一进行了排查(参第二章第五、六节)。这一分析方法欠妥当。首先,在古代政治史上,对政局的实际控制力,并不主要是由人数多少来决定的,而某个人物的政治影响力,也不完全是由其官位决定的。其次,“关陇集团”的意义,是揭示了一个割据于一地的政权在统一全国后,本应全国化,而控制政权的人却不愿“开放”政权,仍然想继续由该地区的人垄断政权。因此,陈寅恪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虽然使用了“文武合一”这样的定语,但我们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对此应作修正,应该认识到这一概念的核心价值是地域性,而不是它的文化性。黄先生根据某人并不是文武合一,即使他是关陇人,也将其排除出关陇集团之外,似乎不妥。
关陇集团的分析比陈先生细致。对均田制府兵制合一的驳难有点单薄。
黄永年先生名以二稿为尊,但几乎每章论述都要从打脸开始……
这本书超乎了我最初的想象,论文结集也可以这么精彩和有趣。和仇鹿鸣的魏晋政治史相比,虽然黄老没吸收日本和台湾的成果,但是在对基础史料的爬梳和解读上,黄老做的更加细致全面和脚踏实地,对于一个经历了50到70年代政治动荡无法继续自己爱好的人,在历史研究上能以史料和事实分析为基础,抛开表面化的唯物史观的束缚,真让人佩服。对历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解释无论看起来多么华丽又或者多么不起眼,最终都必须回归到点滴历史事实和史料的支持,黄老的东西不一定正确,但在这一点上他尽力做到了最好。各个媒体对陈寅恪这样的学者过分肉麻和自以为是的宣传让我很反感,而黄老则告诉我们所谓大师的一些结论也是错误的,历史研究必须依靠点滴的努力和积累,而不是妄图提供一个看似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框架。那种天朝特色的唯物史观早该扔进垃圾堆了
通行全国的三S平面几何课本。哈哈哈哈。
这书怎么会有人打1星- -
录陆扬评黄永年:“比如他讲“泾师之变”的文章,我认为是中国学者写中晚唐政治史中极少数精粹的文字之一。而且我相信是陈寅恪写不出来的。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从陈对唐代政治的认识框架下很难推出该文中的种种线索来,而且该文对历史过程的涵盖很周全。黄的文字在其他方面也有此特点。有时他虽然是在讲文献,但时刻注意到史料的历史内涵。比如他在《唐史史料学》里,就常常指出某种史料中体现的历史层面。他对唐长孺的欣赏是很显然的。几年前他在台湾《新史学》上一篇讲门阀的短文里,就直接说这方面最重要的文章是唐讲大族升降的四篇论文。这本身是高明的见解。其他文字中引唐的见解也很多。所以黄永年的文章表面看来常像是对陈的翻案文章,其实不是。”
有一些读者评价此书时讲到是为了反对陈寅恪先生的一些观点而行文,但作者在自序时已提到写文章时要提及前人的相关观点,同时作者强于古籍研究,我想虽有此种逐字逐句考究之意。 作者在分析关陇集团始末和玄武门之变部分属实精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史料上均逻辑顺畅,为我们思考唐朝历史演变提供了一种思路。
考证详实,大体是不错的学术著作。但有些地方论证依据不足,比如均田制,关于李二的评价,唐宪宗为唐穆宗所弑。驳斥陈寅恪有余而立论不足。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