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的封面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

潘知常

出版时间

2007-06-30

ISBN

9787807304104

评分

★★★★★
书籍介绍

孙、刘、曹的独得之秘:“抢”才是硬道理;“帝蜀寇魏”:抢占道德高地的虚拟快感;《三国》鏖战:大型屠杀的团体操;诸葛亮:战乱首席策划师;鲁智深的真性情:做个下半世快活也好;武松的逻辑:有奶“ 想必”是我妈;师徒取经:不可思议的“暴力”为“爱心”开道;潘金莲的人格畸变:膨化的自尊背后蜷缩的自信……潘知常从美学的角度揭秘四大奇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美学家PK“说书人”,潘知常VS易中天。本书收录了南京大学美学教授潘知常的演讲与讲课书稿。在本书中,潘知常从美学的角度揭秘四大奇书,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用户评论
绝对现场,边缘情境(在面临自身无法解答的问题,面临为实现意愿所作努力的全盘失败时,才会恍然大悟,也才会如梦初醒),英雄的愤怒,离心势力的成长|“它代表着中国人在边缘情境中对于义的洞察,并且最终恍然大悟如梦初醒,知中华帝国之基业,堕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从而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
是意料之外的视角,其实我个人觉得可以与《人之镜》对照着看,前半本的不少观点都比较类似,只是角度不同。最有共鸣的是对于《三国演义》的评论,忠孝之上的一个“义”字却偏偏最难以捉摸,而且往往充满了变数,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伪善”。书里挑出来写的鲁迅“三国气”是最有意思的,在“敌我”“是非”的价值判断之后,不分善恶、不辩美丑。// 有的部分也可以跟《乡土中国》对照起来看。
。。。。。。。
读不下去
书很精彩,其实课更精彩,灵感比熟思更珍贵,偶得比推敲还耀眼。 最美的总不是你看到的,这位大叔偶尔露一二金句的时刻最奇妙。
为了寻找“塔西佗陷阱”的出处而专门读的。原来是从朱元璋的反腐来说明三国乱世的部分成因,在书中的第25页页末。有一定的见解,但总体比较口水。
爱”的眼光去平复中国人内心的躁动(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美全方位的缺失)。但是只空从一个心中的“爱”,等于说是西方的美感去评价中国人的底色,也许中国人的脾性就是儒释道思想所养成的,虽然不比西方的自由爽朗,但这不就是中国的特色吗?这特色不尽然是需遭鄙夷的。比如写到孙悟空的人生处处是虚无这样一种理念,我还挺佩服中国人“对世间尘世看淡”的这样一种状态,只不过确实是没有远方的目标的行者,但不能说他就是令人厌恶的。 金瓶梅的内容足足写了一百页,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连简化版也没读过),但看完潘老师的解读,我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十足的印象就是“用悲悯的眼光去看中国底层的真实”
对所有人的悲悯
上课听老师讲这本书,她说要歌颂忍受苦难、歌颂受苦难后心灵的平静,对方是恶人你就该是恶人吗?你该以暴制暴吗?你要当菩萨。我很难赞同。一步步做好人,被逼到没有出路。要求阶级性暴力的受害者去平静,这是对受害者的再施暴,现有的阶级性暴力也没有改变,施暴者乐享其成。这本质上都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