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的封面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项飙

出版时间

2018-03-01

ISBN

9787807681885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目录
序一(修订新版序)让他们看到饱满的自己
序二 正规化的纠结:北京“浙江村” 和中国社会二十年来的变化
序三 2005 年英译版序言(节选)
第一章 引论:从日常行为的角度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奇怪”的社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完《十三邀》似乎很自然而然地就读了这本书。很不可思议的是,他着手研究时只有20岁,写书时只有26岁。其实书里大部分内容都是琐碎具体的,理论概括部分仅占很小部分。最大的感受是:1.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温暖,他很尊重具体的个人和关系,他不是冷漠地只是想从研究对象身上获取和急切印证某种理论。事实上他的主题很庞大,但他的研究方式是很有耐心的,具体细微的,这恰恰是非常可贵的。2.非常实事求是,他没有试图去套用西方的某些理论框架。他很重视在实践中反思,很有批判性,也很有启发。3.谦虚,书里边有他的身影,但他让自己只是处在观察者和倾听者的角度,隐去了所有光环。他致谢的最后一段让人感动,他说:“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者,我只是实践者的再蹩脚、无能不过的秘书。怎么把这个秘书当得少蹩脚一点,是我终生的任务。”
今天的大学环境,怕是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作业”了。
别人家的毕业论文。序言交代了作者二十年后成为牛津大学教授后再回首,发现国家、社会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变化。致谢中感谢了一大批学术大牛,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大社会学系当真是大师云集。
项飙应该算是我最欣赏的中生代学者(几乎没有之一),他的每一篇著作都满溢出未被规训的学术作为志趣、与个体生命相激荡的魅力。90年代的北京“浙江村”是项飙的研究起点,18年三联修订再版,不论是原著本身还是项飙在20年后的回溯反思,都极精彩、耐人寻味,深刻观照出中国社会近年来的转型变化。
对于很多地方的删减仍然无法理解,但对于增添的不少附件和序言倒是感慨良多。比如序二对正规化的讨论所透露出的对现代性的反思,真的写得太好了。如果讲第一版评五星还是惊讶于田野材料之扎实的话,这个版本的五星已属实至名归。
非常精彩
真正的人类学杰作
搞学术的里头非虚构写得最好的,非虚构里头学术做得最好的。
作为一位温州人,对浙江村形成与变迁进行参与考察,从浙江村人亲友圈和生意圈的交叉重叠情况,分析流动人口的内部组织方式、与当地政府关系、与国内外经营网络,总结出“系”“关系丛”“锁住”等关键词,通过浙江村这个跨越边界的社区对既往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进行反思,很有见地、很有启发价值。156
“人可以理解人,是人文思考的缘起”。作者沉浸式观察、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来体悟。读旁的宏观的书总是接受得容易,读这本却常常挫败,因为一回到现实,就忍不住思考自己所学应如何与事实建立联系,然后遗憾地发现自己欠缺的不仅仅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历史观等知识,也是对真实世界的触摸感知。就像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中国人所说的关系与background的区分,社区是一个整体,但也充满着细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