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北京郊区的满族的封面

北京郊区的满族

金启孮

出版时间

1989-11-30

ISBN

9787810150910

评分

★★★★★
书籍介绍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12万字。原连载于《满族研究》杂志。

此书有作者自序、正文、结束语、附录。作者在序中提到,他不仅要写出满族的思想和性格,还要写出数十年来观察到的满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

此书重点描述了京西外三营和旧时京兆所属各县园寝情况,时间重点放在二三十年代,但有时上溯到清代中叶,下限到解放前夕。

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营房中的满族。主要内容为营房中满族的性格和思想,重内亲、档子房、练武、饮食、营房中的发式、头饰和服装,营房中的房屋、语言、宗教信仰,营房内外的民族关系,营房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营房中的读书和说书,营房满族破败的过程等,这一部分内容就成了北京郊区满族的主体部分。作者讲述的小故事,由于是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所以有声有色,在叙述的时候又旁征博引,使他讲述的故事与要说明的道理浑然一体,读起来很有味道。如“重内亲”中,作者讲他在八九岁时到营房走亲戚,在外祖父家里首先来看他们的是外祖母这边的亲戚,随后才是外祖父这边的亲戚。而且外祖母这边的亲戚特别热情,主动请吃饭,主动讲那些营房里的故事,他所看到和接触的也都是姨姥姥、姨及其儿女们,姑舅这边反而很少。

“营房中的语言”一节,作者列出了外三营语汇一览表,这是作者搜集选择后列出的。作者认为外三营受外界干扰少,所以保存的满语成份也就多,而且外三营所使用的语言,有一部分是乾隆年间使用的,这些用法在乾隆年成书的《红楼梦》中还能见到,作者的这些看法可以给语言研究者以很多启示。

另外,“营房内外的民族关系”中所写内容也相当丰富,在民族间的通婚方面(指八旗内部)已很普遍。作者介绍了他外祖家四代人的婚姻情况,在他们当中有蒙古血统,又有满洲和汉人(汉军)血统,营房中的“民族关系”是极融洽的。“营房里妇女的社会地位”写得也很深刻有趣。营房里的妇女在20年代以前地位比较高,她们刚强而又有自主性,她们甚至喜欢着男装,而且还“拜把子”,称呼也成了大爷、二爷……作者的母亲就与人拜过把子,这种风气,如果作者不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悲剧的一瞥”和“破败过程”写出了营房满族悲惨生活的境况及原因,这段历史的细节也是鲜为人知的。民国初年,旗人开始败落,作者以亲身经历写了他自己家与外三营满人的遭遇。作者描写他上初中时去外三营拜年,到了那里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景象,营房变成了村子,家家都有外出谋事当兵的,有的进了监狱、有的拉车、做小买卖,饭不果腹,衣不暖身,能卖的都卖了,营房满族悲惨到了极点。作者的这段记述,为今天了解满族当时的境遇,提供了一份生动具体的档案。

第二部分写“散居的满族”。主要写了散居满族的思想、感情,与周围住户的关系,居满族的生计和他们的手工艺,散居满族的悲哀。

第三部分写“园寝附近的满族”。在这部分里,作者写了最不为人所注意的守园寝的那部分满人。这部分人原是内务府包衣佐领的汉军,他们已经很早就满洲化了。作者介绍了这部分满族的生活、经历、地位,与主人家的关系。作者讲述了许多当年这些满人有意思的生活故事,读起来津津有味。在这部分中还对他们的满洲名字进行了分析,使人们了解到当年他们的思想和爱好。

总之,这部著作,是一部笔法新颖、见解独到、资料丰富、至今已很难见到的书了,它的出版对深入研究满族开辟了新的途径。

金启孮(1918~2004年)先生,满族,原辽宁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满族研究》杂志主编,国内外著名女真文、满学、清史专家。先生姓爱新觉罗氏,名启孮,字麓漴,为清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七世孙。父金光平(恒煦)为女真文和满文的著名学者。

金启孮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学者,治学严谨,根柢深厚,尤精于女真学、满学和蒙古学,在学术界自成一家。少年时秉承家学,潜心于女真文、满洲史之研究,及长在女真文、满学、蒙古学方面卓然成家。先生一生为女真学、满学、清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阿尔泰学会名誉会长,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用户评论
保存了不少有趣的人类学的材料,现在看来很多习惯已经与汉俗溶在一起了。当卤煮成为北京名优小吃,《探清水河》成了街头巷尾不停播放的非遗小曲,那个讲究、贵气的老北京已经彻底死了。
满族青年忆苦思甜的阅读材料
不论后人赋予了什么标签,劳动人民在大时代中都只剩一声叹息
原以為是調查報告,實則個人敘事強烈的回憶錄。歷史細節出人意料地豐富,這些細節是推翻清帝國以來形成的漢人中心史觀論述裡經常被忽視的部分,很珍貴。
修行11st,最有学问的女博士萌物玉推荐此书,读完满心荒凉伤感,原以为满清同化我族入汉,早早已混二为一难分彼此,现在才知在破四旧前,满清的习俗,做事方式,穿戴打扮等都还完好的保留着啊,但是现在都没有了。读这些陌生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故事,的确陌生,但是有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共鸣,当一个旗人老太太和街坊哭诉被汉人看不起的时候,我的鼻子居然一下子就酸了,差点掉下泪来,描述的平实毫不煽情,但是我差点掉下泪啊!另外金先生的文风,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低调的昔日贵族不失身段的笔风,章诒和?只是个偶然吃饱了两天肚子的野丫头,暴发户而已,山鸡还真能把自己当凤凰?
满分
可悲可叹...30年代回到营房,干练的格们都没了。让我想起咸阳李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