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的封面

共產黨·地方菁英·農民

陈耀煌

出版时间

2002-12-01

ISBN

9789570127812

评分

★★★★★
书籍介绍

论文摘要: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只不過,與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不同,這一批由張國燾所培育的新的地方菁英(有的仍是由舊的地方菁英轉化而來,有的則是自下層群眾提拔上來),較前一階段的地方菁英更為馴服。這就說明了,事實上,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政權最大的不同,並不在於前者是群眾政權,而後者不是;相反的,兩者其實都必須藉由地方菁英來進行統治,只不過,共產黨比國民黨更懂得如何去控制地方菁英罷了!整個說來,這是一個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

陳耀煌,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 (20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專長領域:中國共產革命史。

目录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革命的背景
第一節 大別山地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第二節 大別山地區的地方菁英
第三章 國共分裂前的大別山地區 (1922-1927.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大别山区生存环境的分析很细致,很有启发性。
作者主要观点是:CCP地方组织从创建到苏区时期,都在利用地方精英发展和维持对地方的控制,并经由肃反等手段控制他们;在于地方精英的关系上,CCP与KMT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CCP对他们的争取更有效果,因而进行军事行动时后勤补给能高效运作,KMT则反之。在控制地方精英(肃反)的进展方面,强大军队的存在是重要的保障。可惜可能因为1932年以后的地方材料不多,对肃反后CCP与地方精英的关系没有太多考察。不过,在军事实力的依托下,采用强硬手段对地方精英进行打击的思路,与政权近代化的发展方向确实是一致的,与历代开国之初强干弱枝的经验也很类同。
早有创见
年代稍早,史料虽然还算丰富但比较单一,虽有范式突破之心,相对囿于地方精英论,未及吸收诸多新成果。有些地方还是略感立场先行。念及只是硕士论文,加一星。
不同的叙述视角,不同的史料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场景,在早期中国革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试图发掘出驱动革命进程的根本力量,虽呈一家之言,但无疑说明还原历史真相的任何尝试都是一次没有答案的解谜过程。(阅读时间:2022年3月11日-18日;自评:8.0;推荐指数:★★★★★)
早年史总有一种野蛮生长的真实感。外来势力借由地方精英掌握地区资源,底层根本不晓得不同势力理念之区别,只道是衙门老爷罢了。外来势力先整顿枪,然后拉一派打一派,以绝对力量整顿精英,掌握地方。
作者强调了地方菁英对于鄂豫皖苏区土改难以开展、党员腐败问题的影响,但也 忽略了农民传统价值观念、人性贪婪等因素。同样,中共能成功获取资源也不仅仅是因为控制住了地方菁英,其对民众的动员能力亦不容忽视。顺说一句,不认识到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肃反的目的,恐怕也难以真正理解川陕苏区的肃反与扩大化
作为硕论是较为出色的,尤其是最后两章颇有高的风采。肃反的发生,既有权斗的因素,也是武装割据模式天生的弊病的一种体现。
“本文試圖以鄂豫皖蘇區的例子來說明,共產黨最初必須藉由與地方菁英的合作來深入地方與動員農民,當地方菁英後來成為了共產黨建立群眾政權的阻礙時,張國燾藉由肅反解決了那些桀驁不馴、尾大不掉的地方菁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共產黨自此之後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群眾政權,由於大多數的群眾對於共產黨仍是缺乏認識與信仰,因此,共產黨依舊必須透過地方菁英來控制群眾與掠奪地方資源。”
学术对话的精神值得学习,但资料选择还是比较单一,有点“以彼之矛,攻彼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