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的封面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

楊照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时间

2015-07-31

ISBN

9789570845983

评分

★★★★★
书籍介绍

世界就像一隻小風車,轉得我們眼花撩亂

但始終固定在不變的支點上

楊照解讀,結構主義人類學開山經典《憂鬱的熱帶》

梳理人類學百餘年發展系譜

進入人類學宗師克勞德‧李維史陀的心靈深處

建立在共同基本結構上千變萬化的綜合思維

結構主義開枝散葉的創見根源

李維史陀認為,社會和人一樣,會做夢,會將其群體意志無法完成的事,投射到夢裡。藝術就是社會集體的夢,集合了社會的挫折與滿足不了的慾望。從這個角度看,他所進行的知識活動,是社會的精神分析。

我們必須停止自欺,我們要承認:隨時都活在文明的投影下的人,意識不到、感覺不到在異文化、在野蠻中生活了八個月後產生的領悟。正因為遇到了太多稀奇古怪的現象,逐漸地,現象再也刺激不了稀奇感,所有的稀奇古怪都變得不稀奇、不古怪了,於是現象退位,「結構」浮凸了出來。

人類的文化多樣性不可能是無窮的。這是李維史陀的信念,是他到遠方想要證明的。他會不斷在多樣中看出規律,也就無可避免在多樣中找出了千篇一律,找出了「野蠻」的共同邏輯,找出了「文明」的共同結構,也就等於找出了自己大可不必跑那麼遠來的理由。

李維史陀之後,有了拉岡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有了傅柯的結構知識史,有了羅蘭.巴特的文學結構主義……從結構主義衍伸出後結構主義,再到德希達的解構主義、李歐塔的後現代主義,來自法國的一波波思想浪頭,持續衝擊全世界。

從哈佛大學人類學課程出發,楊照披露其多年來學習人類學的經驗,細細解讀最重要的人類學經典──《憂鬱的熱帶》,引領讀者踏上李維史陀的思路歷程,展現李維史陀融合科學規範與藝術想像的卓越成就。

如果人類學(anthrology)指的是「研究人類」的學門,那麼它和同為「人類研究領域」的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等學門有什麼不一樣?

楊照清楚指出,李維史陀在人類學領域中的鮮明特質與特殊之處,在於他為這門學科開闢了新方向,超脫於細碎繁瑣的民族誌紀錄之外,致力追尋對人類社會的整體性、全面性解釋,重在涵括與貫串,而非個別的細節或特例。唯有具備巨大勇氣與想像力的卓越心靈才能勝任這樣的任務,《憂鬱的熱帶》正是最能呈現李維史陀學思精髓的經典著作。

閱讀李維史陀的著作,猶如朗誦以科學寫就的詩歌,《憂鬱的熱帶》是其中最出色的傑作。楊照認為,即使人類學門在這半個多世紀以來已有長足進展,此書依然是屹立不搖的經典,因為它不只提供了當年遠遠走在時代之先的學術思維,更展現了宏大深邃的智慧與企圖心,那是永遠不可能過時的學習典範。

作者: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靜宜大學、政治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台北之音廣播電台《台北話題》主持人、傳訊電視大地頻道《大地藏無盡》主持人、東森廣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年代電視台《探索台灣》主持人、公共電視《公視論壇》主持人、《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新聞網FM98.1《一點照新聞》主持人、BRAVO 台北都會休閒音樂台FM91.3《閱讀音樂》主持人、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主持人,並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富邦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長期開設人文經典導讀課程。其著述橫跨劇本、小說、散文、文學文化評論、經典導讀等領域,已出版近百部作品。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在哈佛遇上李維史陀
詩、結構、普遍真理
魔術師的咒語
這才是自由討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20的最后一册,关于人类学和边缘文化,在藏区漫游的路途中看完,其洞见之广阔之温柔,和车窗外海拔4000米不断倒退的山色一起收进了脑海
之前在读《忧郁的热带》完全看不进去,不知道列为施特劳斯到底再说什么。杨照先生从人物生平和学术历史的角度切入立马就让那些看上去不知所云的话语拔云见日。结构功能统一人类学的野心也让人热血沸腾,把一部导读书目读出了小说的感觉
要读完杨照所有的经典助读
李维史陀入门好读物
这次杨照大神没有了“咄咄逼人”写的没有写加缪时好。我们不可能追着老物件进行保护,我不是民族志职业,不做彻彻底底的田野调查,我和列维史坨一样想要在现有的世界万花筒中,以一种始终异文化的眼光,创造一个可以衰老的时间,而不是看着它一下子崩塌衰败。
四星半 不错的普及书
好读,很有启发,深入浅出。对照回忧郁的热带读,更有收获了。
杨照蛮适合写这种普及读物的,可惜到了后半一直围着结构主义表面打转,于《忧郁的热带》本身着墨并不多。「得鱼忘筌」的点抓得好。以及才知道Chomsky在对岸的翻译是「杭士基」…… 顺便发个宏愿:真希望每年都能读一遍《忧郁的热带》。
世界就像一支小风车,这是李维史陀从结构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在亲身审视过不同种类的文明与野蛮的族群之后,用诗一般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的一幅关于人类学的精彩譬喻。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眼见所见的异样特质、五彩缤纷,而是围绕在这背后的那根小木棍及其所建立的结构与总意义。只有认识到背后的结构,人类学者才不会被各种稀奇古怪的文化习俗所迷惑,才不会过于哀叹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老文明,才不会对我们身边出现的新新潮流大惊小怪。世界就像一只小风车,我们可以试着去找寻纷飞斑斓的叶片背后那支小木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