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譯難忘的封面

譯難忘

賴慈芸

出版时间

2019-05-08

ISBN

9789570853032

评分

★★★★★
书籍介绍

金鼎獎得主‧翻譯偵探賴慈芸嚴選 五四百年回顧17部美好的老譯本

不同文體與風格的譯本,解放你對翻譯的想像!

從林紓、梁啟超、伍光建、徐志摩等名家的翻譯作品中,看見一部中文變化簡史。

你對翻譯的想像是什麼?

忠實呈現還是二次創作?

一般讀者對翻譯的想像,往往先要求忠實原文,其次要求通順可讀,卻很少提到翻譯本身的藝術性。畫家林風眠曾說:「如果畫鳥只像鳥,那又何必畫呢?」跟波赫士談翻譯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翻譯只求和原文一模一樣,那又何必譯呢?」

然而五四運動倡導中文改革,當時的進步青年對於波赫士推崇的這類歸化路線譯文往往抱持負面態度。他們崇尚異化譯文,對忠實的要求勝過對文采的要求。這是多麼可惜的事!中文的音樂、節奏、簡約之美,就往往被「忠實」給犧牲了。

林紓在五四運動前夕,曾預言廢文言的後果,就是連白話都寫不好:「非讀破萬卷,不能為古文,亦並不能為白話。」2019年就是五四百年,林紓的預言,其實也已成事實:今天白話的冗贅、翻譯腔、邏輯不清諸病,不正是不讀文言的弊病嗎?

其實清末民初用文言翻譯西方文學,留下了不少精品。而1920年代也堪稱白話翻譯的黃金時期,正因為1920年代的譯者大都受過嚴格的古文教育,包括胡適在內,證實了林紓「白話從古文出」的看法。只是這些翻譯,以往有政治不正確的問題:他們往往被劃為反動、守舊、不思進步的陣營,在「忠實原文」的大旗下顯得不合時宜,因此在翻譯史上也不怎麼受到重視。

賴慈芸特別選了一些現在比較少見或比較少人談論的版本,展現翻譯的各種風貌。也讓大家看看,拿掉「忠實」這個緊箍咒以後,翻譯可以多麽有趣!

目录
導讀:畫鳥只像鳥,那又何必畫呢?
斷盡支那蕩子腸:林紓、王壽昌的《巴黎茶花女遺事》(一八九九)
豪氣萬千的豪傑譯:梁啟超《十五小豪傑》(一九○二)
西洋聊齋:奚若《天方夜談》(一九○三)
文言的格林童話:《新庵諧譯》(一九○三)和《時諧》(一九○九)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到了傅东华的奥德赛,虽然是节本
翻过。作者的趣味如一,选的译本因为年代原因读来既有隔阂也有趣味,但无分析所以只能当赏鉴了。
听到了太多似是而非的翻译理念,读到这本书真是如沐春风。
“画鸟不像鸟”引人深思,“五四以来使人震撼”,繁体字让人崩溃☞
一直不明白为啥把Holmes翻译成福尔摩斯。看了才知道原来最初的翻译者是福建人,H与F的有趣口音就这么来的。太可爱啦。
这本是繁体竖排,讲述的是民国前后的一些外国文学译本,部分是文言文,作者分析和讲解的比较少,看完虽然记不住什么,但是感觉挺有意思的。每一篇文章的最后都附有译文节选,看完之后让我对一些经典有了更大的兴趣。
种草林汉达译《大卫·科波菲尔》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