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如何改變社會的封面

如何改變社會

小熊英二(おぐま えいじ)

出版时间

2015-11-25

ISBN

9789571364414

评分

★★★★★
书籍介绍

「要改變社會,首先你要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你就要動起來!」──小熊英二

福澤諭吉之後,日本重量級社會思想家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第1名

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選書

李惠仁 紀錄片導演

吳叡人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沈清楷 哲學星期五創辦人、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柯一正 導演

范 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苗博雅 社會民主黨全國委員

崔愫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趙天麟 立法委員

──推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變社會是要改變什麼?又要如何改變?

許多人想改變社會,但卻又不覺得社會真的可以改變。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不曉得到底該做哪些事才能改變社會。

投下神聖的一票,或者自己參政成為政治人物,就能帶來改變嗎?對此抱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在少數。我們要怎麼理解這樣的狀況?社會可能改變嗎?要改變社會,應該怎麼做才好?這就是本書最核心的主題。

本書是日本社會學者小熊英二,在實際參與社會運動、與人相遇而有所感觸,以及與此同時進行的研究,再加上過去所學與研究成果,種種心得融合下執筆完成。

本書從歷史、社會結構、思想層面導入,第一章綜覽日本現狀,探討核電在日本社會所處的位置,第二章討論社會運動的變遷,第三章描繪日本戰後的社會運動史,第四到第六章則探討民主與選出民意代表的意義,並思索代議民主制度為何出現瓶頸,第七章將簡介有助於實踐社會運動的理論。

六○年代日本的社會運動曾經氣勢浩大,後又沉靜多年,近年從反核運動到反安保法運動,日本示威抗議又再次群聚街頭,但鮮少台灣人了解這些運動的來龍去脈,透過本書不僅能清楚這些前因後果,更能與台灣的社會運動作比較,並賦予自己力量與信心,思考如何透過公民運動實現理想社會。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第1名

‧反安保學運社團SEALDs選書

作者簡介:

小熊英二(おぐま えいじ)

1962年生於東京,19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農學部,之後曾在出版社工作,1998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課程修畢,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著有《1968》、《「民主」與「愛國」》、《「日本人」的界線》、《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以上皆由新曜社出版),以及《増補改訂 日本這個國家》(イースト・プレス)、《我們現在身處何方:小熊英二時事評論集》(毎日新聞社);合著作品有《「東北」再生》(イースト・プレス);另編著《從邊陲談起:東京/東北論》(明石書店)等書。

譯者簡介:

陳威志

台南大港寮人。大學時期主修政治與哲學,但大多數的時間都在社運界的邊陲,專攻民眾抗爭的歷史。曾在環保團體工作,2008年赴日,311那一年從碩士班畢業,現為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生。譯有《福島十大教訓》(...

(展开全部)

目录
推薦語
序言
第一章 日本社會身在何方?
曾是「工業社會」時代的日本∕何謂工業化社會?∕後工業社會∕自由而多樣的社會∕年輕人的高幸福感∕日本型工業社會∕無法有效運作的日本型工業社會∕災害讓問題一一浮現∕核電與工業社會∕因核電事故而改變的蘇聯∕支撐核電的補助金制度∕始於戰時的電力市場統制∕不負責的體制∕走到極限的核電產業∕核電的成本∕核電是社會問題的表徵∕社會不斷的改變
第二章 社會運動的變遷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一至三章对日本社会现状有着很精彩的分析,四至六章部分地梳理了西方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思想,第七章讨论了如何实践理论和怎样开展社会运动的问题,“让人们感到快乐”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不过,本书翻译有稍显奇怪之处,错字有点多,编辑和校对感觉像是不很认真的样子。
终于赶在还书期限前囫囵吞枣的读完了,比起介绍日本本土社会运动的部分,中间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开始介绍各种思潮的章节对我来讲更有意思。把西方的理论用东方的经验和语言解构之后,东西方在思维方式和历史进程上的异同显得清晰易懂了起来。
评个2.55……
如何改变社会?即使我们一如既往的坐以待毙,社会也不会停止改变,只是可能向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向去罢。这样,要改变的其实是缺乏社会参与感、对公共事务或在公共场合羞于发声、行动的自己。
确实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书,但不是因为内容,而是:确实存在和我知识结构、问题意识差不多的人。我永远爱小熊英二!这本书梳理了日本过去的社会运动、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最后倡导参与式民主or对话式民主,强调赋权empowerment。听上去有点像是政治学“治理”的那套东西。
复习一遍基础哲学知识,再看一点新的见解,有点意思
近代自由民主制是矛盾的存在(頁243)。 小熊說,本書不是教科書,當成思考與討論基礎的參考書即可(頁386-8)。 前六章是豐富的context,最後的第七章才是副標題所指的「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
六十年代的日本青年满满的当代中国“后浪”即视感🌚(从社会环境上讲);工业化发展不完全成熟的社会,还带有精英意识的大学生,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六八年的日本因不满学校教育制度而“起义”,使得最开始组织全共斗的一批马克思主义青年在学生内部大清洗🌚。看完觉得长期待在象牙塔可能真的要得臆想症...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左派知识分子,辛辣地讽刺了指责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运动是“道德绑架”的保守媒体才是“最道德主义”,很精辟,但也要反思当今左派运动需要靠什么才能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