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领衔修撰的历史名著,全书两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顾名思义,即史学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在选用史料以及叙述方面,「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全书内容紧扣于「治、乱、兴、衰」四字上。《资治通鉴》吸收《左传》、《汉纪》,以及纪传史叙事的优点,在政治军事中关注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及经济、文化等面向,并极力描绘各种战争场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编年通史。
《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主要有三:(1)帮助人们贯通古今、以史为鉴。对于了解历史、总结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2)按年月日记事的方式编纂,让读者能够掌握大势,并将一定时期历史演变的概貌展现在读者面前;(3)广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杂说,种类达三百余种,更添内容的丰富与价值。
本书由张大可、韩兆琦等多位学者教授共同点校注译。正文以清胡克家本为底本,参考章钰校记与当今研究成果厘定文字。每卷开头皆有「题解」,指出该卷大事内容,「章旨」则以注释段落首尾完备的大事件为单元,述与评结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释」详尽明确、「校记」勘校严谨、「语译」通顺流畅。卷末则有「研析」,评点大事、总结史实。真正达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对于专家学者与一般读者,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译资治通鉴》序
唐太宗尝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具有「鉴往知来」的效果。中国人最注重历史。在儒家奉为圭臬的十三部经典中,属于历史记载者便占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图书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更将「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证历朝统治者对于编修史书之重视。若从文体分,又以纪传体、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最为人所熟知。而编年体史书的起源最早。编年体始创于春秋,依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编撰纪载,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而将之推上顶峰者,则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横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了解各朝代的兴衰更替、透析历史洪流的固定脉络,熟读《资治通鉴》,绝对有助于贯通古今、记取教训。
敝局自公元二○○一年规划出版《新译资治通鉴》,并觅寻对此方面具有相当研究之专家学者,历经千辛万苦,终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张大可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韩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担本书的注译工作,并从二○○六年开始陆续交稿。经过多年努力,埋首案牍、辛苦撰稿,终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齐。
二位教授于点校、注译等各方面着力颇深、极富学术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实功不可没。然而此时距规划出版此书已逾十年,一则相关学术成果迭出,或有新旧争鸣;二则受社会变迁带来教育发展、思维变化等诸多影响,现今学子与社会大众的古文能力已不比从前,一般读者恐难吸收个中菁华,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鉴于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中文系侯忠义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吴树平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在尊重原稿基础上,针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期使本书汲取新意并深入浅出,以达学术与普及兼备、雅俗共赏之目标。经过诸位学者专家齐心努力,终至圆满完成。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以下诸位专家学者:张大可、韩兆琦、侯忠义、吴树平、杨振红、赖长扬、马怡、骈宇骞、陈抗、魏连科、张文质、林嵩、汪华龙、滑裕、谢振华、孔令洁、孙秋婷、章鸿昊,共同承担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过程中,一同参与相关工作的编辑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无私付出,方能使本书顺利付梓,不胜感激。本书虽经细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书俾臻完善。
三民书局编辑部 谨志
张大可,重庆市长寿县人,生于一九四○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有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史记研究》、《三国史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近十部,并获得全国及省级社科优秀图书奖。
韩兆琦,天津市静海县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二年复旦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着有《史记笺证》、《新译史记》等二十余种相关著作,为著名的《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