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亞細亞的孤兒的封面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

出版社

遠景

出版时间

1970-01-01

ISBN

9789573901419

评分

★★★★★
书籍介绍

《亞細亞的孤兒》這本長篇小說,被公認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它使我們重新對這個島嶼上所發生的人類紀錄,再做了一次檢討。

吳濁流運用純樸生動的筆法,以小說體裁描述台灣日據時期一段辛酸的史實,寫出他在「祖國」來臨之後,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變化。村上知行曾評論這本書說:「《亞細亞的孤兒》是在日本據台時期,生於台灣、長於斯土的台灣人所描寫的紀錄性濃厚的創作。世界上沒有所謂台灣人,假如有的話,那是住在深山裏的番社的人吧。普通被稱為台灣人的,實在完完全全是中國人。……事實雖如此,可是當時,不但日本人,連中國方面也稱他們為台灣人,而加以歧視。這篇是在此時此地的台灣青年所述的自傳式小說……。」

讀完這本書,使人對於統治者的猙獰面目,以及處於殖民地人民的痛苦情形,獲得更深切地了解。

台灣近代文學史上,最有力的歷史見證者,同時也是四百年來,有良知的台灣知識份子的代表性人物,他使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文藝刊物「台灣文藝」在戰後復活,他把一生所有的心血與財富都奉獻於台灣文學的播種上。

吳濁流先生的一生可說是「鐵和血淚鑄成的」,「他在風雨中厲聲呼喚,把百年來台灣的歷史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問題──日本帝國主義之凌辱搶掠──做了擲地有聲的記錄和見證。」

在濁流先生的奮鬥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前行一代的文學家,以利筆做刀劍、用文字做武器,雖奮死亦無悔的悲壯情操。濁流先生堪稱是沿門托缽的文化人,他不貪心也不欺世盜名。他不歌功頌德,更不拍馬屁。深具正義凜然之氣!

用户评论
在线
边缘的尴尬~
历史总是惊人得相似。清朝把台湾当作未开化之地割让,日本实施高压的“国民化运动”移风易俗,战后好不容易盼来了光复的日子,可迎接他们的却是几十年的“白色恐怖”,戒严结束,这座历经风霜的小岛却又成了地缘政治的棋子,风雨招摇。在这期间,有谁问过台湾人的感受,又有谁征求过他们的意见?
中国向左,日本向右,留下台湾挣扎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他们的阴影之中
資料記録性質的小說。文學造詣不高。而現在在大陸受獨裁,在港臺又被歧視的大陸普通人才是亞細亞的孤兒了。
“半生荆棘潸潸泪,万顷波涛淡淡烟”,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前,仍有十四亿乃至更多亚细亚的孤儿。
和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有点像。拒绝被定位。看似在逃避其实根本无处可逃。太明在南京的那段提到了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真的好想去趟南京
作者和主人公略显幼稚的选择显示出一种质朴的力,在乡村的读书人,上私塾的年轻人,在日本的中国人、台湾人,在大陆的台湾人,太明漂洋过海不断追寻,在反复的割裂与挣扎之中终于找到了他想要完成的事:“把必然的事实看作必然,和有勇气承认事实”。
有的论文读起来像小说,有的小说读起来像论文,本书是后者。想表达的理念很多也有深度,但是相对应故事性与可读性就太弱了,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恐怕也不算优秀,与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同样的问题。最后发疯的结尾让人想起电影《小玩意》,是压迫下的声声控诉与呐喊。
太明,臺教師,熱愛教育關心學生。愛日本教師久子,但「不是同一種人」。久子調職後大明決定赴日本留學,開始新生活。赴日學習後又回臺,之後又去大陸教書,與女學生相識並結婚生女。後因臺灣人身份被懷疑、監禁,逃脫後返回臺灣。回臺後轉入官場描寫和百姓苦難描寫,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和沒有骨氣的國民。最後同父異母弟弟的死亡壓垮太明,瘋掉。 知識份子在亂世之中的清醒但又無能為力與悲哀,或還有懦弱。也展示了當時臺灣的現實。 是大陸先拋棄了他們,以至於此。從來都沒有得到兩方的歸屬與認同,何必再強求。任其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