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祖蔭下的封面

祖蔭下

许烺光

出版时间

2001-06-30

ISBN

9789576385773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由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撰写的《祖荫下》出版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书中以西镇“民家人”的家与亲属制度作为代表 ,分析整个中国情况的做法也由此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对西镇的重访发现经历了 50多年变迁的西镇仍然生活在“祖荫下” ,他们在七月祭祖的同时 ,会在正二月间祭 拜当地的保护神———本主。他们的认同也存在着编撰家谱所呈现出的“汉人族源认同”与强烈的“白族认同”两个方面 ,是一种“双重认同”。“祖荫下”生活着的是一群不能仅仅用“汉人”来理解的多元文化群体

目录
第一章 序论
第二章 阴宅和阳宅:灵魂和凡人的居所
第三章 祖屋檐下的生活与劳动
第四章 续香火
第五章 家族的繁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喜州出发 从婚丧嫁取等以小见大,分析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及朝廷的兴衰。根源在父子同一及教育。
在读每本民族志之前,都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空的杯子。人类学者的内心不应该有文化优劣之分。 在我读完了《江村经济》和《金翼》之后,来把这本书改为5星了。 1943年的大理喜洲,人们活在祖荫下,享受祖辈的庇护,也受制于祖辈。在父权制度下,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贫穷人家,女性的处境都是那么悲惨。正如喜洲人自己所说,年轻人可以变成老人,儿子可以变成父亲,可是女人不能变成男人。
“我们必须明白,一次比一次更为激烈的变革运动只能对家庭和親属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可能动摇根深蒂固的父子同一关系。”经过文革以后,除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城郊,城市中的传统中国家庭和親属结构基本消失殆尽,这是一种社会伟大的进步,在精神层面上又是一种伟大的衰退。
商业城镇的特点挖掘不足,理论预设有点过强,再版增补的最后一章引出的话题有点意思
打分最高就是四星。這書非常不錯~
生死观及其背后的文化伦理很受启发
对各种家族秩序、传统礼俗、信仰观念的描述详细具体,简直可以编一本乡土中国生存手册了。“权威”与“竞争”对于人格的根本形塑作用这点概括得很妙。结构性人格与社会变迁关系的论述也很独特,就是太简单化了。不过反倒是有种简单之美,让人对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潜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看后4章即可
欣赏不来。
1941-1942年许烺(lang三声)光博士对大理喜洲镇农民家庭生活习俗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他的结论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即文化模式,即使受了外在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会有所改变,但改变并不大。对比今日的生活,依然觉得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从心理上描述了经过世世代代塑造的独特不变的中国人整体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