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教養的迷思的封面

教養的迷思

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出版时间

1970-01-01

ISBN

9789576675980

评分

★★★★★
书籍介绍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目录
第一章 教养并不等于表现
第二章 证据的本质
第三章 先天、后天·及两者皆非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其他地方、其他时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无
看的pdf有缺页。环境也好,教养也好,都会影响到孩子,这要因人而异。应该还有比环境、教养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对别人倒是毫不留情,轮到自己提出假说了 ,就浑水摸鱼,不可信。挺不喜欢她的。。主要强调查小伙伴的重要性。。教育的书越看就越觉得人生无常,家长们可以放轻松,其实真不用战战兢兢,生怕教育坏了,自己不负责。。命很重要。。基因就占了一半了,如今小伙伴又瓜分一部分。。
弗洛伊德说:是父母的错; 阿德勒说:怪父母,是你为犯错找的借口; 作者说:父母有没有不关键,关系好与坏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终将被同侪压力替代。 人格的养成,一半遗传,一半境遇,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环境,不一样的同侪团体,建构不一样的面相。 离开小家,早晚要社会化:经营关系;融入小团体;傲视同侪。 父母能做的无非是:善待生命,远离《育婴指南》,换成《学区房指南》和《儿童派对策划》。
有些书在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有些书在讲你完全不知道的领域。这本书是在讲你以为你自己知道的领域,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好的父母真的可以教出好的孩子吗? 很多颇为颠覆的观点,推荐所有的爸爸妈妈看。
小朋友有自己的处事逻辑,大人小朋友两个世界,彼此共存相得益彰
粗看了一下,不是很认同。我认为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朋友次之。
既有的关于教养的认知,原来是这么禁不起推敲;承认现实,放轻松点,别再做那些忧郁的家长些了~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告诉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其实并无决定性影响。然后我们走进了孩子的世界,知道真正影响孩子的有三大原则,分别是多数裁定原则,啄食次序原则和组间对照效应。最后我们也指出,父母对孩子的作用还是很大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离开家庭,帮助他们选择好的成长环境,并且,父母自己要过好自己的生活,放下焦虑,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一半归基因,一半归环境,自己没啥责任了。这个结论很能宽慰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