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封面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

Andrew Sayer

出版社

巨流

出版时间

2016-01-01

ISBN

9789577325235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從批判實在論取徑對社會科學論述裡的重要問題提出一系列深刻的反思,自初版以來廣受好評。第二版進一步反省哲學與方法領域裡的新發展,並加上新的〈導言〉,釐清本書初版以來引發的反響、誤解和爭議,並加上精簡的〈補遺〉,討論敘事形式的重要性,特別是有關寫作、文體和呈現材料的問題。對如何將社會科學哲學運用於研究實作、如何在不同領域應用批判實在論取徑有興趣的,本書是不宜錯過的入門。

名人推薦

批判實在論是社會科學哲學中相當重要且具影響力的一支,可惜華文學界識者猶不多。本書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社會科學哲學與方法論涉及的核心根本問題,無論讀者是否贊同作者立場,這都是一本值得常備案頭的參考書,也是認識實在論的極佳入門書。──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兼任教授)

方法是人們勞動與溝通互動脈絡裡知識化世界的方式,本書以實在論為我們展開了研究目的—客體/課題—方法三角關係的新視野。在Sayer教授指導博士期間,本書宛如幫我解開無數論證困惑的一把鑰匙,希冀它也能帶給讀者同等的意義。──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領域中,向來存在著兩個尖銳的對立陣營。晚近興起的「批判實在論」,提出一種整合雙方歧見的理論見解,進而贏得「哥白尼革命」的美譽。本書就是評介「批判實在論」的一本名著。研讀本書,就能提綱挈領地掌握整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郭秋永(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兼任研究員)

“What space makes difference?”,Sayer奠基在批判實在論的觀點,區隔了空間的偶合性作用,強調空間作為影響社會行動者的脈絡性;他的洞見幫助我們從兩個極端,唯空間決定論以及無空間(aspatial)的社會理論中脫困。這本書人文地理學習者必讀。──徐進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推薦人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Andrew Sayer

Andrew Sayer目前為英國蘭卡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ancaster)社會系的社會理論與政治經濟學教授,研究議題和學術貢獻相當廣泛,包括:在後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此消彼長的脈絡下,嘗試重構政治經濟學理論;倡議「受理論啟發的具體研究」,並提出成為批判實在論重要基石的方法學概念;透過日常生活的倫理學與道德,探討道德經濟與政治經濟間的關係;對過去四十年來富人和超級富人之經濟和政治權力戲劇性擴張的分析;最近的興趣則轉向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福祉的概念。主要著作包括The New Social Economy: Rework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1992)(與Richard Walker合著)、Microcircuits of Capital: Sunrise Industry a...

(展开全部)

目录
譯序
翻譯說明
序(中文版)
序(第二版修訂版)
序(第二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021.06三刷】写proposal,又看了下,从实用主义回过来看看Sayer挺有意思:一位三心二意的实用主义者。【2021.04二刷】虽然叫Method,但一点都不是美国式的method教材。。纳闷为什么这么深奥的书,怎么多次再版这么畅销和高引。。如果想看critical realism的应用,完全用不上这书,最多只是一些direction。作为立场明确的书籍,可以理解Sayer在批判别人时立场非常明确,但在综合支持性论证/已方阵营时其实区分度不是那么高,比如他的观点主要是综合了三本书,吉登斯的《新规则》(双重诠释学)、Rom Harre的Social Being,Bhaskar的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2018.02】一刷
好书得多读几遍方能领会真意
真的挺难的…看到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有点感觉了。
儘管唯心主義曾在美國思想的發展中起了重大的作用,但這種把實在性限於心靈及其觀念的哲學從末成為美國氣質的一個直接表現。相反,實用主義和實在論成了這種尖端精神的思想等價物,因為它們把自己呈現出來的世界當作一個靠付諸檢驗的行動計劃來解決的問題。儘管實用主義者和實在論者在他們的互相配合上並不總是愉快的,但他們卻一樣地擺脫那種完全信仰理性的用處的思想習慣,這種思想習慣詰難在常識和行動的世界中任何最有形的、最難對付的,最獨立的東西的存在。人們習慣於把美國實在論者當作認識論上的創新者,認為這些哲學家打算表明認識就是正視事物的存在和特點,事物不論就其存在而言還是就其性質而言都不依賴於它被認識這一事實。直截了當地說,實在論者相信存在著被認識的和未被認識的對象,對象不管是否被認識,都是存在的。
实在论。
第一遍打卡,有的书只看一遍,就不要说自己看过了,说的就是这类书,不过有了解到作者和Bhaskar
批判实在论与实证主义,以及相对主义的差异。世界独立于我们知识存在,对世界的知识总是不完备的,但不像相对主义设想的那样不连续与自成一体。不完备与实际系统的开放性以及社会现象的双重诠释/再诠释有关。重点放在“知识”的再定义:加入诠释学、实践感、沟通理论、系统论回锅重炖。但语言中心色彩依然很重,并且有种杂质感(不同层次的理论被拉到了一起)。两个观点贯穿全书:观察本身就载满theory-laden,以概念为中介(应和本书的知识理论倾向);实践-物质性面向-意义的分析框架。后者看上去很好用,可惜对“物质性面向”的使用比较含糊,在物质/客观物之间摇摆。因果性的再解释很有意思,但也有混用必然性与“事物的内在性质带来的必然性”的痕迹,如果是后者不就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