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字型城市的封面

字型城市

郭斯恆

出版时间

2020-07-12

ISBN

9789620446702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不是要從專業的字體設計角度,來解構中文字體或字型結構的工具書,也不是中文字體設計理論專書,要教人如何設計中文字體;而是從人文關懷和香港本位出發,以了解本土造字匠的工藝美學和社會轉變之間所產生的關係。我們希望從多角度去了解和記錄我們所身處的城市和本土美學,透過走訪並聆聽每一個造字匠的成長背景,從他們個人的經歷帶出造字工匠的工藝或技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看畢本書,希望大家能重新觀察我們的城市,從細微之處了解和欣賞我城當中的字型美學和功能。

書中所介紹的香港造字匠並不是隱世高人或傳統工藝師傅,他們均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設計訓練,而只是活出對字的執著。他們靠每天造字過活,並會使出看家本領,透過寫、貼、髹、劃、鋸、噴、屈、𠝹、拉等方法,在我們的字型城市裡,為貨車、馬路、後巷、橋底、石壆、大型花牌、膠片或霓虹廣告及電視娛樂節目添上人文色彩。

這本書將分成三個範疇──字型與交通、字型與工藝和字型與信息。透過七位造字匠的訪問,以大量資訊圖像、實地拍攝及航拍等,圖文並茂地記錄製作過程,以及香港的字型美學與功能。香港雖然是彈丸之地,但我們的造字工匠,也一直默默地為香港作出貢獻。

郭斯恆,喜愛街道觀察,《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的文化地景》與《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作者。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傳意設計學科主任及信息設計研究室主任。

目录
字型與交通
第一章 貨車字——楊佳
1.1 自小喜愛書法
1.2 區建公辦學
1.3 學遍不同書法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Poly U继《霓虹黯色》后的又一街景力作。除了霓虹灯一章和前作有轻微重复,其余极好。“字匠”们诚恳地说,“都是揾食”,却创造了一整个城令全世界难忘的字体视觉。某种角度说,造字真的是在造城,特别对于香港。动人的还有最后一章,“通渠王”在墙上刷下的字体亦是这城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否游走在灰色地带是否上不了“台面”,它都是市民们诚实生活的重要部分。
相当不错的一本书,真的做到了包罗香港字体的万象(当然街市档口字体这一类的字体就欠奉了)。从阅读感受说,此书相当接地气,甚至有“渠王”字体的展示,还会有每种特殊字形创作的全过程。而这些造字匠绝大多数又都是平凡普通的港人,没有假大空的套路,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揾食压力生活所迫,使得他们的字和他们的故事更弥足珍贵。读来所获良多,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霓虹灯一节和《霓虹黯色》多有重复快速翻阅过,其他部分很努力地看过图文,是和读郭斯恆老师前两本著作一样的美的享受! 本书虽作为香港街道视觉文化的一本,实际内容却与那些已成滥调的批判分析毫无关联,而是真情实感爱着我城的某个人用最朴素的方法采访、拍摄、绘图重现香港本土造字匠在货车、马路、后巷、胶片、霓虹灯等等使出的看家本领。即便是这些几乎身在香港日日处处可见的文字,想要第一时间回想起个中样貌已不简单,仔细观察分辨出其中差异已属少数,能够竭力回护以至于保育与传承更是难能可贵。 感谢郭斯恆老师。
这本书在霓虹灯字这一版块,不免和《霓虹黯色》有重合。 但马路字和花牌字,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以前在弥敦道、佐敦那一块注意到了不少马路字,纤细斑驳。而花牌字,是在长洲岛见着的,正好遇到一家办婚礼喜事,有幸见到。
无论是霓虹黯色还是花园街景都很好读,那些习以为常又逐渐消失的生活图景值得被留恋…
别出心裁的城市观察切入角度,香港确实有很多富有动感的文字标识。本书讲述各种文字工匠坚守的故事,有些文字工种在新时代寻求突破,更多的则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局,访问渐入佳境,印象深的是花牌字、李汉港楷和最后一章的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