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光緒初年(1876-1879)華北的大旱災的封面

光緒初年(1876-1879)華北的大旱災

何漢威

出版时间

1980-01-01

ISBN

978962201223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主要根據實錄、政書、地方志、督撫奏議及《申報》、《萬國公報》,旁考近代中外學人研究成果,對光緒初年華北大旱災的發生背景、破壞性、被災省分及中央政府賑濟措施、成效及災荒影響,都有專章作詳細而深入的論述。

用户评论
四十年余前完成的、对晚清第一灾荒——丁戊奇荒的第一部研究著作,史料征引可谓竭泽而渔,常常是一句一注(毫不夸张地说,何老师的研究在史料征引方面对同题材作品都是降维打击),系统而坚实地讨论了本次灾荒相关的问题。尤其长于社会经济史角度检讨赈灾的成效,从政府财政、粮食物资的调运与交通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结论是:与1920年代相较,1870年代的华北内陆尚未建有铁路,大量粮食物资难以快速深入山西等省,是当日致命的问题。
看完何先生這本書,我還是沒太弄清楚,「旱」與「旱災」的區別。如果賑災不利也可以放進這個這個概念的時間體系裡面去,好像是能說得過去的。可是,鄧雲特定義的「人對自然條件控制之失敗」怎麼體現出來,除了因應付軍餉之需索,而種植罌粟之外,那么構成「吏治的廢弛」,設施、制度不濟(水利、倉儲)的因素,以及是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容易誘發「旱災」都需要講得更多。
开创之功,史料扎实
可能是年代久远,因为是看了近些年的研究,反而觉得这本早期的研究属于中规中矩的研究,时间详实,逻辑清晰。其他对于我的启示比较少。关于旱与旱灾,我也是很认同的,但更进一步的区别应该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言,旱程度再轻,如果对人的影响巨大,就可以称作灾,特别是不同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因为抗旱技术的差异,可能小旱在一个落后的地区造成的危害比一个大旱在一个先进一点的地区要大。最后关于救灾的反思,铁路部分的讨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作者研究的一部分。交通技术的进步,增强了社会抗灾的能力。在深刻的教训中,一些知识分子的抗灾意识中更多地关注到了近代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