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华北一个天主教村庄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重新理解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的宗教社会学命题,指出问题的症结并不是宗教能否促进现代化,而是宗教究竟是否可能影响到伦理生活。
新教的独特之处在於它以一套有效的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的伦理;而作者所研究的这个天主教村庄中,天主教沒有形成这样一套技术,只是在仪式和组织上形成了天主教群体、一个亚群体、一个身分群体,但並未在伦理层面使天主教徒有异於普通农民。
教徒因为天主教的特殊身分而在义和团、文革中遭受特殊的待遇,於是又引发作者对苦难问题的关注。天主教的群体认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对苦难的敘述中形成的。作者详细讨论了教友们的记忆、敘事等技术,触及了人们对恶与受苦的态度,以及与神义论相关的一些问题。
吴飞,男,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自杀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奥古斯丁)、宗教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清代思想史等。
吴飞学术的根本问题意识来自于混杂了古今中西各种问题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现代中国。通过对西方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他提出了西方思想作为“形质论”、中国思想作为“文质论”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学术使命:在的现代中国的思想处境之下接续清代自戴震、程易畴至张锡恭、曹元弼以礼学(尤其是《仪礼·丧服》)为基础、以“人伦”为核心的、兼采汉宋的一套独特的、未完成的“清学”,并将之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进行重构并发扬光大。
主要著作有:《自杀与正义:一个中国视角》(Suicide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