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國家的形成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中國的」過程?本書認為,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內部就面臨著諸多根本性問題上的深刻危機。而如今這個「現代國家」,是兩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內部挑戰不斷回應的結果。作者探討的正是在其形成過程中,中國本土提供的知識資源,即「現代性」的中國經驗。
在本書中,作者分別從政治參與、政治競爭與政治控制三個角度入手,探索「現代國家」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性議程」:在政治參與的拓展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問題上,作者重新審視魏源基於經書典章的傳統所提出的思考;在探討公共利益是否能同政治競爭相協調的問題上,回顧晚清改革家馮桂芬的非正統建議在當時官僚中所引起的反應;面對調和國家財政需求同地方社會需要的問題,對比了清政府與共產黨政府通過政治控制所做的不同努力和試驗。
作者認為,中國「現代性」的構建,包括這個現代國家的實現若成為可能,所根據的將不是西方的路徑,而是中國自己的條件與經驗。而中國的「現代國家」經驗,不僅與中國有關,也具有普世意義。
「一位在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國歷史專家所寫的關於東方古老國家的偉大著作。」
——魏斐德,《紐約書評》雜誌
「本書對於專制統治的原動力做了細緻、強有力卻依然十分準確而又得體的探討。」
——「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評語
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哈佛大學希根森歷史講座教授、東亞文明與語言系主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
陳兼,康奈爾大學中美關係史研究講座教授。
陳之宏,康奈爾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