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明所遍及的區域相當遼闊,所涵攝的民族、語言與文化極為多元,但在充滿異質的文化表象內又蘊涵著令人驚異的宗教信仰之一致性。本書企圖跳脫對伊斯蘭「東方主義」式的認識框架,以「傳統-現代-後殖民」的時間軸線為基礎,採取經典文獻分析和比較宗教的研究途徑,釐清伊斯蘭重要的宗教史議題。上篇的「經典論述」三章,分別探討伊斯蘭最具爭議性的三個課題:聖戰、性別及靈修,對比傳統的經典詮釋與受到現代性與後殖民思潮衝擊的當代詮釋;下篇的「區域文化」四章,分別探討印度、中國與東南亞三區域的伊斯蘭傳統的歷史根源,以及伊斯蘭與在地傳統之間的交流、融合或衝突,嘗試從伊斯蘭世界的邊緣地區來檢視伊斯蘭與亞洲其他宗教傳統的互動關係。
蔡源林
1990年夏,初抵費城的天普大學宗教學系就讀博士班時,對自己未來的學術發展方向充滿迷惘。當時臺灣並無一所大學有宗教研究的博士班,僅憑一己的追求未知之境的浪漫暇想,面對著全新的學術環境、幾乎全然陌生的知識景觀,拜臺灣的教育體制之賜所累積的一丁點對宗教的先入之見,已被徹底解構,面對天普所提供的豐富多采之課程與研究選項,一時之間不知該從何處著手建構自己的學術工程。
博一下按照宗教系修業規定,得選修一門非東亞宗教傳統的基礎課程,心想既然本系鼓勵研究生跨出自己的宗教傳統做多元學習,乾脆選擇原本最陌生的伊斯蘭,或許能在自己的宗教認知地圖上多添加些異國色彩,於是便修了Khalid Y. Blankinship教授的伊斯蘭通論,豈知竟被伊斯蘭獨特的宗教倫理觀、曲折的歷史發展軌跡,以及單一信仰卻在不同地域開展出多重樣貌的文化風格,所深深著迷。當時正值老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