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唐代的歷史記憶的封面

唐代的歷史記憶

廖宜方

出版时间

2011-04-30

ISBN

9789860280791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採取思想心態與社會文化的取徑,探討歷史記憶中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久遠的歷史與晚近的歷史、遠方的歷史與近身的歷史,如何編織個人和群體的認識與認同。讓我們設想,唐代有位姓崔的士大夫,他在朝廷上遠舉堯舜治世的典範、近舉經驗見聞的前例進言立論;在同儕間,他誇耀家族、郡望與姓氏的輝煌歷史,對故鄉的史跡也瞭若指掌;當他出任地方官員,標舉漢代循吏為施政模範;當他出使江南,則拜訪各地的名勝古蹟:登臨賦詩、追憶六朝文人。本書從上述不同面相揭露唐代士人歷史記憶的面貌,最後提出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問題:傳統士大夫如何克服歷史記憶與地理空間的錯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維繫認同的紐帶嗎?中國是一個文化想像的共同體嗎?文化認同是由政治權力建構而成?抑或文化有其自主的運作,進而導引政治的動向?

廖宜方

臺北淡水人,1973年生,男。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著有

《圖解台灣史》(易博士,2004)、

《唐代的母子關係》(稻鄉,2009);

譯有

《金錢城市》(麥田,2004);

編有

《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

(2004年版)(漢學研究中心)、

《臺灣研究網路資源選介》

(2006年版)(國家圖書館)。

目录
提要 i~v
自序 vii~viii
體例 xv~xvi
導論 1
第一節 學術脈絡 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为了写计划看了上卷,值得好好琢磨,对我启发比较大。 如果说汉代是唐的历史镜像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唐就是宋的历史镜像了,宋人对于唐的认识也有助于建立起宋人的自我认同。 不打五星的原因,感觉廖宜方先生想要讲的有很多,但很多却只是浅尝辄止的点了一下。
搜集材料一分,分类一分。以“历史记忆”的名义,串起来唐代很多关于以前和“近现代”的史料。
其实更喜欢下篇的主题,时间关系没有细看了,论述还是泛泛了一些。
上卷写政治和帝王,下卷写文学和地方。资料非常详实。
作者解决的问题是“唐人怎样看待历史”?上卷从时间的维度入手处理了唐人对古代与自己时代的看法,也碰触到了唐代人热爱追慕汉代历史的话题;下卷转向空间维度,从地域的立场上谈论各地营造自身文化历史记忆的方式。使用了相当多的材料(但诗歌文献似乎比较少),很多立论显得新鲜,比如唐代南方对历史的感受更多停留在六朝(相比北方喜谈汉代)。思维角度很现代,但是缺陷也在于以这样的立场处理古代的材料时有时会有点断章取义,末两章此问题较严重。
断断续续读了好久,没通读,好长,有时甚至觉得节奏不是很好,但很有意思,问题意识很好。
前面有意思,往后读就有点模式化写作的感觉了
资料主要以两唐书和文苑英华,全唐文为主,广收博取,阅读量很大,然从概念到结论,无所设立。
读了下卷,很受启发。作者从景观的文本化、地方文化活动、地志图经、地方诗等角度切入,沟通历史、文学、地理等学科,考察了地方历史记忆的形成与流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