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異議的意義的封面

異議的意義

楊儒賓

出版时间

2012-11-01

ISBN

978986033970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書探討近世東亞反理學思潮的思想史意義。東亞的反理學與理學幾乎同時成立,同步發展,只是勢頭大小與理論成就高低頗有不同。惟重要的反理學哲人,從葉適、戴震、阮元以至丁若鏞、伊藤仁齋、貝原益軒、荻生徂徠等人,皆具有深刻的哲思。作者將反理學的思潮分成相偶論與禮論兩種類型,相偶論在深層的意義上可含攝禮論,它與體用論恰可作為反理學與理學兩者典型的思考模式。

本書作者採跨文化的視角,嘗試將反理學思潮整編到更宏觀的儒學世界中去,認為反理學思潮提供了一種多元性、交互性、他者性格的思想因素,這些因素提供了儒家很好的人文化成的圖像。理學與反理學因此不必是對反的,反而可視為辯證發展出的有機性整體。

楊儒賓

1956年生於臺灣台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曾任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中文學門召集人;韓國外國語大學講師;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新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神話與宗教學等。曾獲國科會優等研究人員獎、國科會傑出研究人員獎等學術榮譽。主要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榮格》、《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等書。

目录
壹、導論:異議的意義
一、前言
二、不謀而合的平行現象
三、理世界是怎麼建構起來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多理论预设都是在牟宗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这样贯通整个东亚儒学史的现象很有趣。 再推。今年听一个做王廷相的博士答辩,好想还是用的老一套来做气学。其实此书已经转移了气学研究的范式。
不知道杨儒宾先生会不会在以“相偶”上通“本体”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哲学探索了。 另外,书中对“先天—后天”两种气学类型的界定值得参照。事实上,从“即体即用”的观点来看,先天型气学必须包含后天型气学,否则无法展现。
反理学的异议思潮有两条轴线:主体的(相偶性)与非主体的(制度论)。伦理即是相偶性的伦理,心性本身无道德可言。阮元针对朱子学:对偶性与绝对性、人情性与超越性。伦理性与道德性的竞争。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叶适、颜元、戴震等人关怀相近。
「反理學的儒者在批判理學體系時,通常會將『復性』與『反智』連結在一起。從葉適、荻生徂徠以至顏元,甚或哲學性格不甚強的顧炎武等人,莫不如此主張。在他們看來,人基本上是未完成的動物,他的完成有待知識的累積轉化。否則,《論語》第一篇第一章第一句為什麼要說『學而時習之』?」那末,「不忘初心」云云……
這暑假最喜愛的書
個人覺得相當具有啟發性,指出明清儒學在朱陸對立下的另一條路子,提到的明代學者如王廷相、高拱和呂坤恰好都是我最喜歡的明代學者。只是這個路子能不能真正作為新的研究途徑還有待考驗,個人認為即使是王浚川本人的集子中,都沒有在他獨特的氣學上做更深的闡發。